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从卫所到帝国 > 第18章 乱起

第18章 乱起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在依靠大量火器巩固城防的同时,发展骑兵,不断袭扰建虏后方。

明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很重视骑兵的作用,因此骑兵在边军中所占比例并不低,当今的明军骑兵或许不如蒙古人,但至少可以与建虏骑兵一战。

“奴步善腾山短战,马兵弱。叶赫马兵最悍,步兵弱。故奴畏北骑,北畏奴步。”

此时的建虏的主力是以重步兵为主,骑兵远没有入关时的强悍。

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朝廷不会胡乱干涉前线统帅指挥。

纵观整个明末,每当辽东局势稍有好转时,朝廷的一帮文人大夫便开始指手画脚,导致形势再次恶化。

军议结束,赵安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城西的匠房,这里有着赵安对抗建虏的另一种“法宝”——车。

顺着匠房主事的指引,两架偏厢鹿角战车出现在赵安眼前。

该车车辕长达四米多,宽度三米,高两米左右,两侧车厢用薄木板,外面覆盖牛皮阻挡建虏的箭矢,保留射击孔。

遇敌时,将车上搭载的拒马安放于五丈之外,以偏厢车侧面对敌,车与车之间用钩环连接,形成一道木制壁垒。

每架车上放碗口铳或小佛朗机一门,鸟铳三支,长矛两杆,对敌时长矛也可以安放在车下。

每车有火枪手四名,长矛手两名,刀牌手两名,军官一名。

每辆车连接处,又有手持三眼铳的军士,待敌人接近时作为补充火力。

这其实是超低配版的戚家军车营,按照原本的配置,没架偏厢车上都有两架大样佛郎机炮。奈何安奠军条件有限只能一再删减火力配置,毕竟前期还是以守为主。

在早起缺乏火器的八旗军面前,这种程度的车阵也勉强起到保护步兵的作用。

安奠拥有大批训练有素的弓箭手,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火力不足的问题。毕竟建虏还没有阔到人人都有重甲的地步。

“战车可以日后造,必须尽可能的打造箭矢、甲胄。”

赵安告诫匠房主事,后者赶忙称是。

“大人,勇字营回城了。”

“走。”

一行人又折返到了校场。

勇字营是赵安从全军中精心挑选的军士,入选标准一共三个:

臂力强、身材高大、耐力好。

说是一营,实际上也就不到一百人,这些是赵安组建重甲兵的苗子。

在赵安的设想中,勇字营专门是为了对付建虏八旗护军(巴牙喇兵)而设的。

各军士皆内穿锁子甲,外套布面甲,最外再穿鱼鳞罩甲,头戴覆面红缨铁盔,全身只露出一双眼睛。

分为三队,前队军士持旁牌、雁翎刀、背负标枪;中队持斩马剑或巨斧;后队持长戟。

勇字营是赵安对抗建虏的第三样法宝。

正在赵安积极备战之时,却又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传来。

辽东巡抚李维翰急命总兵张承荫率军一万反击。努尔哈赤分兵三路迎战,全歼明军,后攻下五百余所屯堡,后毁抚顺城而还。

说:</p>

本小说《从卫所到帝国》是虚构的故事情节,请不要与真实人物事件挂钩和模仿,如有雷同,实属巧合。</p>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