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小心谨慎进山谷
这峡谷长约50余里,宽窄不一,宽的地方都有二里地,而窄的地方不过几米,道路时宽时窄,就如同那药葫芦一般有多个卡口,每一个卡口都是设伏的绝佳地点。
哪里有埋伏?是什么样的埋伏?可能受到怎样的攻击?若是搞不清楚,恐怕要吃大亏的。
周孟公出了一个主意,既然担心有埋伏,那就派出两支小队,从东西两侧的山上进发,主力部队从峡谷挺近。不要急于快速进攻,待山上两侧清除伏兵之后,主力再前进。不怕走得慢,50余里再慢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只要过了峡谷山口,进入滕国境内,5万大军便无可阻挡!
武不松知道周孟公老谋深算,轻易不发言,话一说出来那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心里面已基本上认可这个方法,只是还需要等待斥侯的消息。
派出去的几个斥侯到了晚间才陆续回来,他们一直走到了峡谷的尽头,也没有发现山上有大量伏兵,倒是看见了几个放哨的滕国军卒。
这个消息令武不松百思不得其解,50里的路程急行军用不了一个时辰,这5万大军就会冲到滕国军营的账前,对方只有5000人把守,瞬间便会被碾压,何以未设伏?
看来滕军对这里是疏于防守,也许正如孙鸿飞所说,他们认为东山口是宁国的主攻方向,已将军队集中到了那里,而对于这个北山口并未引起重视。
之前还以为滕国有会用兵的人物,现在看来高估了他们。那个东山口的胜利,只不过是借助了有利地形而已。想至此,武不松不禁笑了,这个大功要属于自己了。
于是,他重新召集谋士和武将,连夜制定作战计划。方法还是按照周孟公所说,缓步推进,一旦遇到埋伏,先头部队会遭遇,后面的队伍可以及时做出反应,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遭到灭顶之灾。
只不过对于峡谷两侧山上的那两支小分队,不必派太多人,一边有十几个观察放哨即可,有什么情况及时通知下面的大部队。
若是派的人太多了,反而目标太大,再者说来山上本就没有路,行动速度迟缓,不利于与大部队保持同步,倒不如人少一些灵便,反正上面没有伏兵。
周孟公坚持自己最初的主张,劝其不可轻敌,更不要一意孤行,保证大部队的安全是致胜的关键。
然而武不松嘴上说,知道了,晓得了,明白了,可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安排部署。
以为武不松必将采纳自己的主意的周孟公,想象中这次作战胜券在握,可发现这位武将军竟然嘴上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便是一声叹息。可现在武不松是主将,军事部署还得是他说了算,这位周大谋士也无可奈何。
一切安排妥当,叫众将士好好休息,明日准备攻击北山口。
次日一早,武不松就调兵遣将,他把5万人分成了5个梯队,每个梯队有10名将领,各率1000人。第一梯队先行进入山谷,一旦与敌军开战,第二梯队随即后援,再战不胜对方第三梯队跟上。滕国守军只有区区5000人,这3万人还能胜不了他们?
武不松自信满满,指挥若定,很快先头部队出发,浩浩荡荡进入山谷。
他确实在山谷两侧派了两支小队沿着山崖前进,不时给下面的大部队传来信息。可事实上,下面大部队的前进速度受到了他们的限制,毕竟山上不好走,行进速度慢,先头部队每每都要等待他们。
第一梯队在山谷里蜿蜒而行,走了将近四十七八里地了,眼看就要到滕军营地,也没有遇到滕军的伏击。那领头的将士都有些着急了,这么近的距离,何不一鼓作气冲将过去,何必还在磨磨蹭蹭向前推进?还要听从山上行进缓慢的几个小兵的旗号指挥!真是耗费精力,耗费时间!
而就在这时,山体两侧的旗语兵让队伍暂时停下来,像是有情况。那几位将领也便不再抱怨,赶紧令队伍停止前进的步伐,等待山上的消息。
一万人的队伍本来拉得很长,可因为走走停停反倒聚集到了一起,现在停下的这个地方还算比较宽阔,一万人才不显得拥挤。
忽然,只听得“轰”“轰”“轰”几声巨响,山摇地动,眼见着峡谷两边的山石崩塌,后面宁军刚刚经过的那个葫芦口迅速就被石头堵死了,刚好把第一梯队的宁军阻隔在前面。
所有的军卒顿时慌乱起来,这突如其来的巨响向把他们炸懵了。为何这山体早不塌晚不塌,偏偏待他们经过之后才崩塌下来,这岂不断了他们的后路!
他们自然不晓得这是滕军用火药炸塌的。
昨日山上确实没有滕国的伏兵,准确的说,是峡谷两倒临近峡谷的地方没有伏兵,所以宁国斥侯没有发现,只有个别的岗哨,那确实也是真的,有的是故意暴露给他们看,还有的隐藏了起来。而这些隐藏的人就是负责点火药的。
伏兵是有的,只不过是藏得远了点,在密林深处,前来打探敌情的宁国斥侯自然不易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