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輮以为轮
一是最传统的方法,把浸湿的木头放到特殊的机构上再用火烤,使之弯曲到适合的程度。这种方法叫做輮,也就是《劝学》里所说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輮制过的木条会变成弧形,再在木条两端做出榫卯,把多段弧形木条拼接起来,就做出了一个圆形。制作时要在每根木条的内侧预留出卯口,供内部辐条的榫牙插入。一般来说,车轮的辐条会做成八根,水车的辐条会做成二十四根。
二是相对简单粗暴的方法。取一块足够大的木料,直接在木料上挖出一个圆弧来。这样做最省事,但做不了太大的物件。
负责出题的黄陆两位师傅,经验着实丰富,很会给学徒们挖坑。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每个学徒的房间里,都给预留了两块木板。如果直接用木板抠圆,那最大也就做成三尺高的小水车。半径小了,能绑上的竹筒也就少了,显然是比不过人家五尺高的水车的。
可如果要当场輮制的话,一是工具需要单独申请,二是輮制的时间比较长、耗费精力大。如果把精力都放在輮制木条上,那很可能是做不完的。
好在大多数学徒并没有纠结,都是直接选择了用木板挖圆。小点就小点呗,也不打算争第一,稳稳当当做完有个成绩,不香吗?
只不过小叶子毕竟年纪小,还有着争强好胜的心性。眼看头发都快要揪掉一绺,小叶子还是没什么头绪,只好烦躁地瞄一眼木料再瞄一眼试题。再瞄一眼木料,再瞄一眼试题。
再瞄一眼试题……咦,这几个小字之前怎么没注意?
小叶子郑重其事地拿起试卷,用食指挨个点着那行小字,艰难地读了起来:“以水车……什么水多少为先,形什么什么为……次。”
念完,小叶子一下乐出了声:“原来是这样!那我可就会了!”
这行小字,其实也是考官给自家学徒预留的福利。原文是“以水车取水多少为先,形状美观为次。”黄陆二人提前已经交代给自家学徒,只要保证取水量够大,哪怕水车做成三角形,也不是大问题。
依照考核惯例,在宣读题目时,只要把大字的题目读出来即可。下面小字的部分,一般是用来作参考的,可能会写明考官更注重什么细节。因为不会过分影响成绩,小字都是可读可不读,全看宣读小吏的心情。这几年的考核里,宣读小吏一般都不会读出来,黄陆二人就是想用这个空子,给自家学徒谋个好名次。只是没成想,今年韩家的学徒,还真有不少能识字的……
小叶子心里有了底,说干就干,登时挽了挽袖子,干劲十足地动起手来。
天字号房里的黄正浩不像小叶子这么纠结,这一题他依然做得很快。不到一个时辰,水车圆框的雏形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考官房里的韩老头看了半天,也不得不点点头,承认黄正浩的方法很巧妙。
他选择的是结合了直接截取和輮制接合于一体的制作方法——先用木板截取出尽可能大的几条弧形木条,之后再用輮制后榫卯拼接的方法,把弧形木条拼接成圆。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兼顾了水车的大小,又保证了形状的美观。其他学徒也不是没想过这么做,但略加思索,便都放弃了。
无他,唯手不熟尔。
黄正浩敢这么选择,是对自己手上的活特别有数。在木匠活里,要徒手做圆弧,对加工的细节精度要求非常高。要想让几根圆弧的弧度和半径一致,能够完美地接合到一起,严丝合缝地拼成一个圆,那要求就更高了。
他最终选择制作的,是用六段木条拼合成圆,配合十二辐十二筒的一架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