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娱乐圈的补习班(3)
这一届的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除了国内声名赫赫的非遗传承大师,还邀请了日本、新加坡等地的琴人,集古琴演出和百家讲坛为一体。别看近些年古琴逐渐出现在人眼前,好似一片繁荣景象,实际上古琴传承还是举步维艰的。
古琴声小含蓄,曲子多为旧调,进入现代社会“水土不服”。加之多是独奏,跨界发展较为艰难。古琴又讲究悟性,少年时代学习难懂曲中真意,需要阅历和年纪,这极大地限制了学习古琴的人群。这次交流会便是国家扶持项目,为了古琴良性发展作出的推广。
先前与冯南星搭话的老者名叫张雪峰,是广陵派古琴传人,这一派的曲风跌宕、自由,倒是和他洒脱的性格颇为相似。也是冯南星与他的交流中展露扎实的古琴知识,博古通今,他才叫上人一起去交流的。
“我现在就经营一个琴社,偶尔去学校讲讲课,要不是老朋友邀请,这次我也不会来。”
不是所有琴人都喜欢全国各地到处跑的,有的就喜欢偏居一隅,闭门练琴。
“不过话说回来,你老师是谁?什么派的?”
在之前的交流里,他知道冯南星没有去音乐学院学习过。不过想来艺人工作繁忙,怕是没工夫去学校待着。
冯南星是借助系统学习的,也说不出具体姓甚名谁,只道:“名气不大,不过老师各种派别都有所涉猎。”
系统给出的高级古琴技艺容纳百家,甚至藏着早已失传的技艺曲谱,也不知道是哪儿弄来的。
“啊,那挺好。”
其实听到冯南星的回答他已经断定对方的琴艺一般,虽然现在都讲究博采众长,但是琴人还是会选择某一派别作为基座。不过冯南星这个人的没有丝毫娱乐圈人的浮躁虚假,眼神很正,还特意把琴都背来了,足见是真心为了交流,他便积极地拉着冯南星往他们琴室走。
古琴交流会开幕式是在下午,除了开场演奏的人忙着排练,这会儿大多数人都在串门交谈。
“我带你去我大师兄那边看看吧,我师兄是严谦。”
严谦是这次交流会请来的台柱子之一,首都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在古琴音乐的理论研究、打谱上贡献良多,算是一方大佬。
等冯南星几人到的时候,琴室里已经有近二十人围坐在严谦周围听其讲课了,角落还有三两头发花白的老者在对着案台上古琴,一边拨弦一边谈论。
张雪峰也没去打扰大师兄,而是先带着冯南星与角落的几人打招呼。
“这是我新认识的小朋友,冯南星,对古琴颇有些研究,我带她过来开开眼界。”
他们几人关系熟稔,也没说旁的话。几人看到年轻的冯南星,先是为她的外貌惊艳。要说原主美则美,可精神内核不够丰富,有几分匠气。如今有了一身古琴技艺,好似蜕变了一般,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见冯南星还背着琴囊,其中一人便道:“我们刚还在讨论这几床琴的音色,小友背着琴来,是来让人掌眼的吗?”
古琴届的人有的追求技艺,有的是喜好器具,以往有不少人喜欢趁着大佬们在,过来找他们掌眼估价,就跟古玩一个道理。
冯南星看出几位老者眼中的兴致,也就没否认。只是古琴亮眼的瞬间,这几人都惊了。
“九霄环佩!”
“这…这是现代复斫的吗?”
“断纹看着不像,是真的老琴。”
有人忍不住心头的激动,直接上手了。
“这音色,绝了。”
并不是所有在历史巨轮下留存的琴都是好琴,有的唐琴、宋琴可能本身音色就一般,又或者是保存不当的原因,导致它们只能沦为藏品,无法演奏。眼前的这床琴却并非如此,松透、圆润、沉厚,是好琴的表现。
后世复刻九霄环佩的只能临摹其形,不见其神,然而冯南星这床古琴非同一般。
不知道是不是被他们太过惊讶以至于没能控制住的声音吸引过来的,严谦此刻脸上一片肃然。
“九霄环佩我知道的有5张,其中3张在国家博物馆里,剩下2张分别在内地和香港藏家手中。”
严谦说完将琴翻了过来,露出背后的铭文,腹内左侧刻有清晰的楷书“开元癸丑三年斫”。
“5张九霄环佩铭文刻字皆有不同,只有紫禁城博物院的是盛唐时期的。”
开元癸丑三年,为公元713年,正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华夏历史上唐朝贞观之治后,鼎盛繁荣的时代,后人称作“盛唐”。
几位老者皆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要知道紫禁城博物院里的古琴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藏家赠予的,国宝级藏品不可能外借。可眼前这床琴又和它长得一模一样,哦,不对,它的音色更好一些,仿佛停留在最佳时刻,而紫禁城的琴早已是藏品了。
这简直就是李鬼和李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