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004章 倾诉
不过,钱夫子有这份心思,他理应感谢才对。
把夫子的话带到,又确定妹妹在柳家适应良好,叶长盛两夫妻也没留太久,坐了大半个时辰就起身告辞,没留在柳家吃饭。家里守孝不适合做荤腥的东西,拿不出好东西招待人,两夫妻提出要回家,柳云帆也没强留。
秋收已过,家里又在守孝期间,又恰逢两人新婚,暂时没什么事情做。所以用完午膳,征得了柳云帆的同意后,叶清函跟着他一起进了书房。
她觉得自己的运气挺好的,穿到一个性子好又识字的人身上,这让她不用想办法让自己先‘识字’再表露自己识字的事,而且她还从叶长盛那里得知原主曾让他帮忙找过农书,如此一来她看农书,而后展示慢慢展示自己上辈子所学的知识,便不会太突兀。
有叶长盛早上的铺垫,如今叶清函跟着进书房,并不会显得太突兀。不过,柳云帆觉得他这边的书,不适合叶清涵读,“我这边除了启蒙书籍,就是四书五经等科举方面的书籍,你怕是没兴趣看。”
这年头平头百姓家想读书很难,他并不是从小就读书的,而是自己先通过民间杂字书《新编对象四言》识得了一些字,而后被里老发现他有读书的天赋,特意找上父亲,让父亲无论如何都要送他读书。听说他有读书的天赋,父亲高兴得很,可当时家里条件不是很好,付不起束脩,并没立马送他上学。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直到家里条件好些了,父亲才把他送进乡学读书,那一年他已经十二岁。他用了两年时间把启蒙方面的书籍全部读透,十四岁开始读四书五经。
读书费钱,他想早日科举出仕,加上他本来就晚读书,所以就专攻四书五经这些科举的书籍,几乎不看跟科举无关的书,书架上自然鲜少有其他方面的书籍。
叶清函摇头,表示自己跟着进书房不是为了看书,“我跟你进来,是想跟你聊聊。”
柳云帆没想到她跟着进屋是这个目的,“你想聊什么?”
“我想知道你在学业上是怎么打算的?”虽然才相处几天,但她看得出来,柳云帆现在的状态并不是很好。
想想也可以理解,父亲去世前,他只要一门心思读书就行,家里的事情都不需要他操心。可顶梁柱一样的父亲突然出事,素来依附父亲的母亲扛不起这个家,作为家里唯一的成年男子,扛起家里的责任不在话下。
继续读书不仅不能养家,每年还有不少花费,不出意外这人怕是没想继续读下去了。
他的母亲虽然不是个能主事的人,但家里碰到什么事情,父亲习惯说给母亲听。用父亲的话说,说给母亲听不是要她帮忙出主意,而是要她知道家里情况的同时,自己也有个可以倾述的地方。
听父亲这样说,柳云帆觉得这样做没意义,可如今轮到他身上,他觉得不能跟外人说的话,跟妻子说说未尝不可。于是,他把自己心里的矛盾说给叶清函听,“自从父亲送我入乡学,我就立誓要努力读书,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几年下来证明我的确有读书的天赋,科考上也算顺利,我已经想好今年努力过了乡试,然后闭门苦读,争取明年的会试也能顺利拿下,那样我就能入朝为官,就能回报家里这些年供我读书的花销。”
虽然他入学时间晚,但自打入学开始,他真的是没日没夜都在读书,虽然正儿八经才上学六年时间,但他敢肯定自己花在学期上的时间,不比人家读十年书的人少。所以,他给自己做得这个规划,并不是不能实现。
“如今父亲意外过世,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没了,不说我要交学费的事。就是咱们一家子的嚼用,单靠娘和你种田,也是难支撑。再者说我是家里唯一的成年男人,断然没让你跟娘承担起一家子嚼用的道理。我想着读书这事儿,就暂时先搁着,先想办法谋生,等出孝后看家里的情况,再决定要不要继续科举。”
柳森是个木工,每年的收入还是可以的,但这些年下来又是他读书,又是家里盖房子,又是准备他的聘礼以及妹妹的嫁妆,家里压根没多少余钱。就算有余钱,不赚光花,也花不了多久。所以,还是要找个挣钱的门路才是正道。
“凭我的学业,以及现在所取得的成绩,最好的就是当夫子教孩子。可外塘村就这么大,先不说家里守孝有没有人愿意把孩子送过来,就是没这个问题,我这边收学生便等同于抢钱夫子饭碗。作为他的学生,我不能这样做。”
这年头能读得起书的人家不多,多一个夫子抢学生,挣的银两不一定能够一家人的嚼用,“我又不像堂兄他们一样,打小跟着大伯学手艺,也做不了工匠。在家帮着一起种田倒是可以,但如此岂不平白糟蹋了我识字这点,所以我想着回头找人帮忙在县城看看,能不能找到账房先生的事做。”
这是柳云帆这段时间,反复思考的结果,“我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