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耽美小说 >红警与末日黄昏 > 第175章 海港生命线

第175章 海港生命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从剧情设定上来讲,3代盟军是最先掌握MCV技术的势力。

至于帝国这一方势力,无论是在移动基地车的技术方面,还是建筑建造方面,都存在着对另外两个势力或多或少的模仿、借鉴。

例如,帝国的移动基地车,同时装配着履带与车轮,像是把另外两个势力基地车的移动方式,给设法融合在一起了。

当然,它也存在着自己的技术创新。

3代的盟军建造工厂,更类似2代的传统建筑方式,都是在远程投放建筑之前,需要先在工厂之内耗费资源、生产部件,然后完成对建筑组件的拼装,最后再在建造范围之内“平地起高楼”。

3代的苏军建造工厂,虽然与2代的建造方式有所区别,但也同样是先在建造范围之内确认建筑位置,然后再花费资源,一点点的在目标区域修建建筑,最终拆掉脚手架、完成建造工程。

二者虽有区别,但相差不大,顶多是前者可以隐藏建造意图、后者可以在建造完毕后扩大建造范围。

至于帝国建造工厂,由于需要生产纳米核心来拓展基地,因此,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如果用围墙把主基地给保护起来了,反而会导致自己没办法建造建筑了。

幸亏3代工程师,无法像2代那样瞬间占领建筑,否则,无法像其他各个阵营那样、用围墙圈起来主基地的帝国建造工厂,一定会吃大亏。

抛开这点不谈,帝国建造工厂可以利用装配模块技术,生产出一个个的“小型基地车”,也就是一个个的纳米核心。

它们狭小的空间当中,能够存储相当多的材料,足以撑起组装一个建筑所需要的所有建材,并能够在战场上有条不紊的完成组装工作。

这使得帝国能够突破建造范围的限制,能够轻易抵达远方的位置,进行分基地的扩张。

而且,即使它在千里之外进行了部署,也依旧能够向周围提供建筑范围,方便指挥官为它远程部署围墙、防御塔,使它这个远方的支点,不至于沦为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这一点上,3代的盟军建筑,反而不能以自身为支点,向周围拓展建造范围了,反而没有继承2代的“建造、拓展、再建造、范围再拓展”的模式。

当然,虽然纳米核心拥有充足的材料,但它同样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

在建造方式上,是3代的盟军继承了1代、2代的建筑方式,而在科技支持上,反而是3代的苏军,继承了自1代、2代以来的科技升级的方式——

虽然不同于“雷达、作战实验室”的升级顺序,但“超级发电站、战斗研究所”的科技脉络,以及一个科技建筑建造完毕后,全体工厂都能够获得“生产权限”的结构来看,这就是非常“传统”的科技树。

而帝国的纳米核心,由于距离建造工厂太过遥远,所以它们各个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各个都需要指挥官亲自为它们下达“纳米技术升级、纳米技术突破”的命令,然后才能够具备生产中级、高级单位的权限。

如果没有指挥官的命令,它们便不能“擅自做主”、无法越级生产高科技单位。

而且,可能是出于保密高级技术的需要,又或者是它们存在着僵化的管理体系,总之,它们这些纳米核心,即使是在升级完毕以后,也不存在彼此之间的科技升级共享。

或许,这也是帝国内部仍旧遗留着大量封建残余、仍旧存在着森严的等级秩序、仍旧存留着严苛上下级关系的一个侧面反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