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嘲讽以及约战
…………
齐国在鼎盛时期,建设了天下最大的学宫,称之为稷下学宫。
后来五国伐齐,齐国国破,稷下学宫也因此没落。
有一批古今学者认为齐国之所以没有抵挡住五国联军很大原因是建设稷下学宫,导致国力衰减。
不管怎么说稷下学宫到齐王建这一代算是衰落,不仅没有往日就学论道的繁荣,也没有了高大华丽的建筑。
不过从稷下学宫走出来的学生依旧很吃香,就像现在的北大清华。
哪怕名校没落,但是名校的影响力还在,这是短时间无法消除的。
“老师,我们为什么还要留在齐国?不应该去游行诸国寻求明主吗?”一名少年发问,少年眉清目秀,身形挺拔,双眼炯炯有神。
被称呼为老师的人,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李斯,你难道觉得当今齐王不算明主吗?”
那名书生正是赫赫有名的李斯!
李斯鞠了一躬,表示对师长的敬意,说道:“老师,弟子觉得当今齐王算不得明主。”
荀子哦了一声,李斯的回答勾起了荀子的兴趣,荀子说道:“李斯,齐王登基不过一年余,表现确是聪睿英勇!”
“聊城之战,齐王亲征,预料到范镇的重要,料敌于先。此为英勇。”
“只身从秦国回国,还说服秦王,这等聪睿胆量比楚怀王强的多。”
“齐王不过十几岁,未来可期,可期啊。李斯你为什么觉得不是明君呢?”
荀子讲完自己的观点再次向李斯发问。
李斯胸有成竹,说话足气,说道:“弟子觉得齐王一年来的表现虽好,但是在治国上面没有见到有效措施。”
“一年来,齐国大小弊政皆存,没有变法没有改革。近来听说齐王买马扩充军事,如此看来齐王只能说是一个英勇重武之君。
并不能说是治世明君!”
李斯说完,荀子眼神里多出了一丝赞赏,但是李斯眼神毫不避违的看着荀子。
荀子心中不爽,没有多言,李斯可能觉得自己的话在理自己说的对,所以毫不避违。
这在古代算是犯了大忌,不尊重师长。
历史上李斯是个随性守法的人,不是一个拘泥于礼节的腐儒。
李斯可是法家的代表,对儒家那一套自然不感。
荀子却是当世大儒,不过教出来的两个弟子全都是法家代表。
荀子跟李斯谈话间,“师父,师兄!”韩非边跑边喊,气喘吁吁的。
“我已经约好了见齐国相邦杨宁。”
“就在明日,杨相邦有时间,而且正好接待一些门客和学家。我们可以在明日一早到达。”
听到韩非说的话,李斯和荀子停止辩论,韩非叉着腰,喘着粗气。
荀子答道:“那今日便先行,从此地到临淄有百余里路程,明早刚好到达。”
“对了李斯,明早杨相邦府上会有一群学士辩论治国之道,听说杨邦是个随性宽和之人,到时候你再发表意见。”
“没准你的思想得到肯定呢!到时候面见齐王,齐王怎样你一试便知。”荀子说完自己朝着马车走去,路过李斯身边时拍了拍李斯的肩膀,表示鼓励。
荀子也不是那种一窍不通的腐儒,既然能名流千古那么肯定是有过人之处。
对于自己的学生,荀子相较于其他人宽厚了许多,一共两个的一门生。
李斯韩非,李斯性情不拘小节,孤傲守法重法。
韩非,性情宽厚仁和,同样是重法之人,法家代表人物,将商鞅和申不害的理念结合起来。
韩非对荀子这个老师很尊重,李斯却恃才而傲,多少有些目中无人,荀子不喜这一点。
但是多说不听只能吃个亏让李斯从性格作风心理上改变自己。
荀子让韩非去通报相府的目的在于此!
磨砺磨砺两个弟子。
荀子留在齐国并不真全是齐王英明,要说英明秦王也可以。
只为了两个弟子以后为官可以多些优势,对这世间多些奉献,辅佐明君,早日一统。
……第二日
临淄,相邦府
杨宁开府讲学,数路学士慕名而来,也有不少前来投奔的人才。
杨宁盘坐在大厅主位上,面带微笑望着下方人群讨论。
杨宁何等人才,敢于招募既然有办法镇住。
下头人群中,杨宁知道其中一个“刺头”,正是李斯!
李斯站起身来,再次发问道:“相邦觉得齐国以后的发展方向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