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私塾
“放心吧,你若是一直都能如此懂事的话,金母妃定然也能改变许多。”
作为一个旁观者,沈归薏始终觉得金妃之所以改变这么多,是因为瞿浩洐的改变。
因为瞿浩洐变得乖巧懂事了,所以金妃自然也变了许多,不再整日没头没脑的护着瞿浩洐,而是努力把他往正途上推。
只是瞿浩洐与沈归薏的想法相反,他看着沈归薏的侧脸,小声咕哝着:“我不觉得是因为我,我倒是觉得是因为皇姐才改变的。”
“什么?”
“没什么!”
瞿浩洐不好再去讨论此事,只是拼命的摇头,又转移话题道:“皇姐,咱们今日去哪儿玩啊?”
“你想要去哪儿玩?”
沈归薏看他一眼,好笑道:“莫非你今日急着出门,是因为你还在惦记着金吾辰安带我们去的黑市不成?”
“怎么会!”
瞿浩洐根本不喜欢听到这句话,他一听见这一句,便气的鼓着腮帮子,忿忿道:“那金吾辰安就是个不安好心的,他存心用那种角斗场吓唬我!”
“这话不对,他并不是有意要吓唬你的,只是如今的贵族都喜欢看这些血腥的东西,他理所当然的觉得你也喜欢看,所以才会带你过去。”
“皇姐,你怎么还帮他说话啊!”
“我可没有帮他说话,我不过是实话实说。”
沈归薏耸耸肩,到底还是在瞿浩洐控诉的眼神中败下阵来:“好了好了,我不说这个了,这样吧,我们商量商量,你要去哪儿玩耍好不好?”
“好!”
“你有没有想去的地方?”
面对沈归薏的问题,瞿浩洐竟显得格外的茫然,他挠着头想了许久,最终也只是摇摇头,只道:“没有,我根本没有什么想去的地方,我对这里也不熟悉。”
“那……”
瞿浩洐这一副模样让沈归薏也有些犯难,她拄着下巴想了一会儿,目光落在了自己看了一半的游记上面,忽的眼前一亮,道:“我想到了,四弟,你觉得宫里的太傅讲课如何?”
“还,还不错。”
相较于沈归薏的激动,瞿浩洐就显得茫然许多,他挠挠头,想了一下,又道:
“虽然宫里的太傅也很好,可是我总觉得他们教给我的只有一些空泛的大道理,并没有什么实在东西。”
瞿浩洐说的这一番话,本就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而这一番话,也更加坚定了沈归薏的想法。
只见沈归薏按住瞿浩洐的肩膀,一字一顿道:“四弟,你还没体验过民间的私塾吧?”
“啊?”
瞿浩洐更加蒙了,他实在不懂,沈归薏是如何做到如此跳脱的,明明方才还在说宫里的太傅教的如何,怎么现在忽然就跳到民间的私塾上面了?
不过……
想到自己确实没有在民间上过私塾,瞿浩洐便兴致勃勃的点头道:“当然好,我还从未体验过呢。”
二人你一句我一句,为这个计划做着补充。
在这期间,沈归薏甚至还抽空跟车夫说了一声,叫他直奔离这里最近的私塾。
皇城根下的私塾到底还是比那些偏远地方的私塾贵上许多,在这里能够上得起私塾的学生,家里多少也都有些积蓄。
并不似那些偏远地方的孩童,连一身合适的衣服都没有,多是补丁盖着补丁,脸色也是蜡黄的,一看就是吃不饱的孩童。
瞿浩洐到了那私塾的时候,还在好奇的张望着,他看了半天,却觉得这里和他在宫中并没有什么两样。
无非就是地方简陋一些,孩童多一些,吵闹一些罢了,这里的老师还没宫里的太傅会讲课呢。
瞿浩洐打了个哈欠,坐在那座位上昏昏欲睡。
这中间,那讲课的老师多次想要把瞿浩洐叫醒,却都忍住了。
因着没有人叫醒瞿浩洐,他竟是一觉睡到了下课,又美滋滋的伸了个懒腰。
“喂,你既然不是来上课的,就走吧,我们这里不欢迎你这样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
“就是,看你穿的衣服,根本不缺这么一个上学的机会,你把这个位置还给昌哥!”
“昌哥?”
瞿浩洐倒是不怕这些围上来的孩子,横竖他在宫里也学过一些拳脚,若是要撂倒他们,实在简单。
只是瞿浩洐对于他们口中的昌哥也是真的好奇,所以一再追问道:“这个昌哥是谁?他为什么不上学?”
“昌哥就是从前坐在你这个座位上的学生。”
那被瞿浩洐拽住的学生瞪他一眼,不情不愿的回答了一句,又道:“他不来上学,是因为他爹死了,家里的顶梁柱没了,他得回家养家。”
“他多大?”
“十二了。”
十二?!
瞿浩洐瞪着眼睛,心里有些同情,他今年才九岁,上面的哥哥姐姐便总说他还是个孩子。
即便他犯了错,瞿浩澜他们也会宽容的原谅他,正是因为他年纪小。
而这些人口中的昌哥,只不过比他大了三岁,却要撑起养家的责任,这实在是……
昌哥的事情对于瞿浩洐的影响很大,大约是因为这个昌哥的原
因,后面的两节课,他竟愿意好好听讲了,倒是让沈归薏很是稀奇。
沈归薏只是叫瞿浩洐试着听了一个上午的课,听过了课,她便带着瞿浩洐离开了这里。
马车上,沈归薏托着下巴,好奇的看着瞿浩洐:“如何?体验过了民间的私塾以后,感觉怎么样?”
“不大好。”
瞿浩洐还沉浸在昌哥的事情里,没办法走出来,因此回答的时候,也总是显得闷闷的。
他抬起头,看着沈归薏,忽然问道:“皇姐,你说……为什么世间的穷苦百姓这么多?”
“不知道,我没办法跟你说清楚。”
沈归薏摊开手,想了想,又道:“大约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底层吧。”
“底层?”
“嗯,就是那种目不识丁的普通人,他们没有什么特长,可能会做一些木匠活,会盖房子,可说到底,大多数人都是靠着一块田地吃饭的,田里产的粮食多一些,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一点,反之,就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