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只求速死 > 第两百六十章 风起辽东

第两百六十章 风起辽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刘伯温去了辽东,远离中枢,没有了担惊受怕与勾心斗角,越发的逍遥自在。

而杨帆因“郭桓案”归京,结束后,就被褫夺了爵位与官职,刘伯温暂领辽东总兵兼永安都司总兵,用一句“劳苦功高”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然而朱皇帝仍旧觉得心里别扭,当初咱让你待在应天,你又是生病又是要归乡的,如今去了辽东却生龙活虎。

朱皇帝心里能痛快?

不过,杨帆送来了书信,朱元璋就没有再难为刘伯温这位老臣子,准了刘伯温几年后颐养天年的请求。

放下书信,朱元璋挥了挥手,让杨帆与他一起出去走一走,有些话要与他说。

二人出了正殿,天气微凉,朱元璋道:“过几日,北面会来一支使团。”

使团?

杨帆微微一怔,北面的残元都被蓝玉捣碎,何处来的使团?

朱元璋见杨帆不吭声,又加了一句:“纳哈出之子佛家奴,已经站稳脚跟,派使者出使大明,愿与咱大明交好,这件事你怎么看?”

杨帆在辽东与纳哈出势力打了那么久的交道,论熟悉,满朝文武都比不过杨帆。

初闻此事,杨帆颇为惊讶的说道:“纳哈出有两个儿子,长子察罕勇武却没有谋略,这次子佛家奴与察罕相反,喜好舞文弄墨,仰慕我汉家文化礼仪。”

顿了顿,杨帆继续说道:“佛家奴虽不擅长兵事,却能在阿木尔与全国公观童的辅佐下在蒙古西部立足,颇为不凡,而立足之初就与我大明交好,可以将之前的仇怨忘却脑后,心机颇深。”

朱元璋听着杨帆的话,笑道:“瓦剌与蒙古东边的部落攻伐不断,初立受到颇多针对,佛家奴这才想到与我大明示好,此子连国仇家恨都能忍,未来必成气候。”

在佛家奴的未来看法上,朱元璋与杨帆基本一致。

杨帆想了想,说道:“不过,我大明将陆续在安南、高丽开战,这时候与瓦剌交好,制衡更强的蒙古东部,倒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臣认为可以与瓦剌合作。”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瓦剌使团还有十日左右到应天,你要不要晚些走,见一见瓦剌的使团?会一会瓦剌使团的领头人赵远?”

是他?

赵远乃纳哈出麾下智囊巴雅尔的徒弟,当初金山兵败,赵远侥幸活了下来,辗转投奔了佛家奴。

杨帆稍一思索,道:“瓦剌势弱,我大明如初生的朝阳,光芒万丈,何必臣留下来,吓唬赵远?还是尽快前往辽东吧,高丽国王禑已经数次催促了。”

朱元璋哈哈大笑,叮嘱道:“高丽不比辽东,远离大明本土,你前往高丽作战要格外小心,不要急于求成,就算战事拖延上几年,大明也养的起你的大军。”

朱元璋在给杨帆打“预防针”,让他不要急躁,到了高丽,稳扎稳打。

杨帆自然听得出朱元璋的关怀,说道:“还请陛下放心,我有信心在三年之内,结束战事!”

朱元璋拍了拍杨帆的肩膀,笑容慈祥:“好,父皇与你母后在应天,等你得胜而归,一起迁都去北平!”

洪武二十二年,二月底。

大明长安侯杨帆,在应天停留两年之后,终于再度前往辽东,主持辽东远征高丽的战事。

辽东远征高丽,亦被后世视为大明征伐世界的起点。

当日,朱棣离开京城,率领燕山卫诸将,带着俞通源长子俞祖,前往云南。

杨帆等离开应天数日后,来自瓦剌的使者赵远,千里而来入应天拜见朱元璋。

赵远带来了佛家奴手书,佛家奴在手书中称赞洪武皇帝朱元璋“圣明威武”、“比肩秦皇唐宗”,将朱元璋夸得天花乱坠。

在手书的最后,佛家奴向朱元璋表达了瓦剌想要与大明交好,永不互犯的想法。

佛家奴还请求朱元璋开通与瓦剌的互市,瓦剌愿意与大明联手,制衡蒙古东部的诸多部落。

佛家奴提出的条件很有趣,初听似乎对大明恭敬友好,就差趴在地上臣服了,但关键落到实处,开通贸易、互相联手制衡,这些都对瓦剌当前的局势有利。

瓦剌与蒙古东边的诸多部落争斗,本就没有余力进攻大明的北方边境,明军不去找他们麻烦就不错了。

如今的瓦剌缺少许多紧俏的物资,仅靠着不要命的商人走私,根本难以满足需求。

而满足了瓦剌的需求,大明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这条件就得再改,改到双方都能满意的程度。

不过,瓦剌与大明的谈判已经与杨帆没有关系了,他带着李景隆、王图,还有夏元吉等人,正在日夜兼程赶往辽东。

过了三月中旬,高丽积雪消融,到时候李成桂必定全力进军,王禑能否挡得住还是两说。

过了山海关就入了辽东,杨帆骑着骏马在前,远眺一望无际的旷野,感叹道:“一去两年,辽东的变化当真不小,沿途的商旅更多,村子也多了。”

辽东的人口日益充盈,便是后来的永安都司也随着几个大案后流放至此的人逐渐有了人气,杨帆看在眼里,心中格外舒畅。

李景隆笑

了笑,说道:“大人,还要再往里面走,才能看到更多的变化,等到了辽阳,大人一定会大吃一惊。”

轰隆隆!轰隆隆!

突然,地平线上露出一片黑影,马蹄声滚滚而来,带起一片的烟尘。

杨帆极目远眺,当见到骑兵的旗帜之后,不禁笑道:“瞿能来到倒是准时,我等刚刚过来山海关,他就来了,走,去看看!”说话间,杨帆催马朝前奔去。

两年来,三千营已经从原本的五千骑兵规模,扩大到了八千人,战力更胜从前。

瞿能率领百余骑兵,见到杨帆之后,瞿能的眼神直放光,驻马后翻身下了战马道:“辽东三千营指挥使瞿能,恭迎大人回归!”

百余骑兵也随之下马,喊声震耳欲聋:“恭迎大人回归!”

杨帆扶着瞿能起身,又挥挥手让众骑兵都起来道:“两年未见,瞿能你的风采依旧啊,今日,我与尔等饮酒通宵达旦!”

瞿能眼眶红了,说道:“辽东上下文臣武将,都盼望着大人能早日归来,如今终于如愿以偿。”

辽东几乎是在杨帆手下一手经略兴旺起来了,文臣武将以及百姓,都盼望他能归来。

杨帆当晚在锦州落脚,与瞿能等人开怀畅饮。

宴席间,瞿能也说了些当前辽东的情况,尤其是盘踞在辽东的两股高丽势力。

高丽国内打生打死,王禑能想到向大明求救,李成桂自然也能想到这一手。

经常往来高丽与辽东安乐州的商队,就是他们两方的代表,在大明境内,这两伙人都不敢肆意妄为,可若是离开了大明境内,火并厮杀是常有的事情,死伤不少。

而刘伯温一直以杨帆还未归来,稳住两方势力,等到杨帆真到了辽阳,这两边肯定会变着法地争取杨帆的支持。

随即杨帆询问了一下,目前辽东内部的文臣武将对于高丽两边的势力都是什么态度。

瞿能憨厚一笑,道:“大人,王禑那边派来的使者是个老学究,在高丽内部担任门下侍中,学问做得好,不过不会变通,李成桂那边派来的人叫曹敏修,油滑狡诈,经常给官员们送些银两。”

不过,曹敏修送的银两,这些官员们也没收,毕竟,杨帆到底支持哪一边还没个定论,万一杨帆站在王禑那边,谁收了曹敏修的银子,恐怕要被清算。

杨帆虽离开两年,但威望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京城的郭桓案、科举舞弊案搞得天下皆知,谁不佩服他?

在锦州停息了一日后,杨帆再度启程往辽阳去,一路上经过盘山、海城、鞍山,终于抵达了辽阳城。

刘伯温率领辽东的文武官员,亲自前来迎接,阵仗之大可谓开了先河。

辽阳城的百姓更是张灯结彩,比过年还要热闹,庆祝杨帆回归辽东。

辽东百姓给杨帆的礼遇,说句僭越的话,就算是太子朱标来了都未必比得过。

刘伯温等设宴为杨帆接风洗尘,觥筹交错又是一番畅饮,不过,这次杨帆刻意控制着酒量,待宴席结束后,他与刘伯温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商议。

辽阳城,长安侯府。

杨帆微微眯着眼睛,用温热的锦帕贴着额头,缓解因为饮酒过量带来的头疼,自嘲道:“若是十年前,这些酒算得了什么?当真是年岁不小,酒量也不成了。”

刘伯温端着热茶,仰面而笑,说道:“杨大人才三十有三,何谈‘年岁不小’?倒是老夫才真的年岁不小,要颐养天年喽。”

杨帆放下锦帕,说道:“青田公,这高丽门下侍中可是重臣,王禑舍得将他派来做说客?莫非王禑的局势不妙?”

刘伯温微微一笑,取出一张简单的地形草图来,“大人请看,当前王禑与李成桂交战的战场,主要集中在杨广道与胶州道,双方在这两地打拉锯战。”

说着,刘伯温又指了指地图上的某处:“还有高丽的西京平壤,李成桂麾下大将边安烈盘踞于此,之前王禑的麾下亲信白文宝,就是在平壤被边安烈斩杀。”

边安烈?

杨帆琢磨了片刻,说道:“边安烈盘踞在平壤,可阻断我军进军高丽的要道,李成桂已经在防备我大明了?”

刘伯温微微颔首,说道:“没错,这边安烈说起来与我大明也有些渊源,他在元末出生,原是辽东沈阳人,后因天下大乱,红巾军席卷天下,他就逃荒去了高丽,后成为李成桂麾下的大将。

边安烈勇武刚毅,行军打仗每每冲杀在前,白文宝就是被他于乱战中斩杀。

而杨广道、胶州道,以及西京平壤三处的战事,李成桂一方皆占据优势,若是王禑没有外援,落败消亡恐怕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此我大明支持谁,才变得无比重要。”

杨帆轻轻摩挲着茶杯,说道:“王禑之前有过起兵攻打大明的念头,也有前期准备,只不过被纳哈出的败亡给吓破了胆子,不敢轻举妄动,青田公,我欲利用这机会,联合王禑,一举击溃李成桂,再送他入应天,青田公以为如何?”

刘伯温抚须思索,杨帆说的这些战略,他已经在脑海中思索过许多次。

刘伯

温轻声说道:“老夫认为杨大人的战略可行,不过要辅佐以相应的举措,拉拢谁、打击谁、稳住谁,做到了以上三点才能彻底将高丽纳入我大明的版图。”

杨帆闻言不禁哈哈大笑:“这么说青田公已经是胸有成竹了?请青田公说说。”

刘伯温的战略并不复杂,第一步,辽东以“勤王”的名义,入高丽作战,这便是师出有名。

大明出兵进入高丽,与王禑联合,击溃李成桂的过程中,还要施行第二步,扼守住明军从辽东通往高丽的雄关要道。

“扼守住这些要道之后,我大明的后续力量随时可以投射到高丽,如此,主动权就在我大明的手上。”

刘伯温的第三步,就是在彻底击溃李成桂军队后,请王禑“禅让”,将高丽王的名号禅让给朱棡,完成和平的交接。

杨帆眉头微皱,说道:“晋王乃是我大明的王爷,受王禑的禅让,恐怕不合适。”

刘伯温却摆了摆手,道:“杨大人千万别小看了这一步,高丽王禅让,则法理上高丽王朝的继承人就成了晋王殿下,待过了数年局势平复,就可恢复晋王殿下的封号,彻底将高丽融入大明。”

刘伯温这做法,乃是最稳妥,最容易让高丽人接受的办法,只要王禑禅让,取得法理,高丽王朝的那群读书人,自然有人为大明辩经,证明朱棡的法统合理性。

杨帆思索了良久,道:“既然要如此,我想不妨在高丽再进行一场变革,彻底革新高丽的‘田柴科制’,否则这高丽还是要乱,难以长治久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