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只求速死 > 第两百二十八章 勋贵变白衣

第两百二十八章 勋贵变白衣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都察院御史卢忠开头,翰林学士刘三吾、张以宁接连发难引得朝中群臣,对杨帆口诛笔伐。

文华殿大学士张长年缓缓地走出来,道:“陛下,殿下,民为天下之本,贪官污吏固然可恶,但如今已经因为彻查贪官污吏,连累天下百姓遭难,民情汹涌不可不查,不管。”

张长年望了一眼杨帆,道:“故此案的余波需要有一人站出来,承担责任,否则民乱愈演愈烈,若是继续扩散,整个南边都要不安宁啊,陛下!”

朱标面露焦急之色,他看了一眼杨帆,能言善辩将宋讷都说得晕死过去的杨帆,今日却一反常态,没有为自己辩解。

刑部侍郎王慧迪忍不住站出来为杨帆说话,道:“张大人,杨大人奉命彻查‘郭桓案’,秉公执法日夜操劳,您的意思,杨大人受了累还要受罚?天下岂有这样的道理?”

张长年瞥了王慧迪一眼,轻哼一声:“王大人,你胞弟王慧宇亦参与到‘郭桓案’中,杨大人只判了他一人流放,保全了你王家,已经是你王家的幸运。”

“若是真追究起来,恐怕你王大人也难以全身而退吧?你若是对当下的情况不满,就再审一审你王家!”

王慧迪身正不怕影子歪,奈何弟弟不争气,一说起此事,王慧迪气势就矮了半截儿,嘴角动了动还是未再开口。

华盖殿大学士邵质,见无人再敢为杨帆说话,也旋即站出来,质问杨帆道:“杨大人,事已至此,你杨大人不该说些什么吗?你还想保持沉默到什么时候?

就因你操之过急为了立功,导致天下民怨沸腾,来自各省的参奏折子、文书,都快堆积如山了,你难道不该站出来负责么?”

群臣的目光皆落在了杨帆的身上,想听听巧舌如簧的杨帆,要怎样狡辩。

杨帆对上邵质的目光,微微一笑,道:“邵大学士说得没错,杨帆,应该负责。”

邵质冷哼一声,说道:“巧舌如簧,你……”说着,他忽然反应过来,杨帆竟然承认了此事应该他来负责,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邵质诧异地看着杨帆,张了张嘴,最终说道:“杨大人知道就好,天下民情激愤,若是普通的降职、罚奉肯定是无法平息怒火的,故本官认为,卢大人的提议不错,杨大人觉得呢?”

褫夺爵位,贬为庶民,这个惩罚对于勋贵来说太严重了。

大明非武将立功不可授予爵位,杨帆能封长安侯,是靠着战场上流血流泪挣得的,任谁都不可能放弃爵位,以及放弃封疆大吏的权力。

邵质、刘三吾、张以宁等人,已经做好了杨帆狡辩的准备,无论杨帆怎么狡辩,今日他们都必须将杨帆打入谷底!

杨帆没有搭理邵质,而是正了正衣冠,朝着朱元璋行礼。

朱标眉头紧锁,他已经察觉到今日杨帆状态的异常,一个可怕的猜想忽然冒出来。

却见杨帆高声说道:“臣杨帆,彻查‘郭桓案’操之过急,导致天下民怨沸腾,今江西、福建、浙江三省民乱频繁,臣杨愿一人担之,请陛下准许臣辞官归辽东,臣身之爵位,臣也请陛下一并收回,平息天下民愤!”

天下追赃太多的士绅、地主被牵连,他们代表不了百姓。

江西、福建、浙江三省的民乱是怎么来的?普通百姓当真会聚集起来,做攻击县衙,甚至杀入泉州城,砸碎杨帆雕像的事情?

当然不会!

泉州府乃杨帆曾经治政之地,当地的百姓因为杨帆受益颇多,不然也不会建造雕像纪念他。

有人在泉州府策划,假借百姓之名,制造“民怨”,倒逼朱元璋惩治杨帆。

这就与历史上天下民怨沸腾,逼迫朱元璋不得不斩吴庸,道理是一样的,总要有一人来作为平民愤的“代价”,杨帆就主动来做那个代价!

御史卢忠,翰林学士刘三吾、张以宁等官员闻言,眼睛骤然亮起,然后看向了朱元璋。

杨帆没有狡辩主动请罪,省去了他们许多手脚,现在就看朱皇帝的了。

朱元璋微微眯起眼眸,对杨帆说道:“杨帆,你可想好了?”

多少次冲锋陷阵,多少次在生死边缘徘徊,杨帆才有了今日的地位与权势。

一夕之间,灰飞烟灭成为白衣,别说杨帆自己,朱元璋都觉得难以接受。

杨帆点了点头,神情平静,道:“臣已经深思熟虑了,请陛下下旨吧!”

文武百官神态各异,军中的将官武将们都露出惋惜之色,没人比武将了解这大明的爵位有多难拿,都是拿命拼回来的。

文臣之中大多数都是一副看笑话的样子。

杨帆毁了北孔与衍圣公的传承,手下的锦衣卫简直成了文官的噩梦,先斩后奏便宜行事,谁人不畏惧?

若是留着杨帆继续执掌锦衣卫,还不得将文人死死压制?永远抬不起头来?

毛骧、王慧迪等少数与杨帆有交情的官员都别过脸去,露出不忍之色。

杨帆清查郭桓案,有多劳累,他们都看得见,甚至遭遇刺客的第二日就开始办公,如此为国为民的人,却最终落得这般下场,如何不让人心痛?

元璋沉默了片刻,沉声说道:“辽东都司兼永安都司总兵,锦衣卫指挥使,长安侯杨帆,彻查‘郭桓案’,操之过急,致天下民怨沸腾,今撤销杨帆一切职务,褫夺长安侯爵位……”

朱元璋顿了顿,说道:“然归辽东苦寒,山高路远,特许其留在应天!”

褫夺爵位贬为白衣,虽没有准许杨帆回归辽东的请求,但主要的目的,已然达到。

杨帆腰板挺得笔直,叩首谢恩:“草民杨帆,谢陛下隆恩!”

洪武二十年五月末,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的长安侯杨帆,成了白衣。

五月末的应天,暖风醉人。

朱元璋下了朝,刚回到武英殿,就听见武英殿外传来一阵脚步声,还有马皇后标志性的大嗓门。

云奇在前面拦着劝着,马皇后压根不听,喊道:“陛下是不是已经下朝了?别拦着本宫!”

马皇后今年已经五十五岁了,冬日的时候生了一场病,休养了好久才好转。

见马皇后来,朱元璋第一反应是左右看了看,然后快步往偏殿走,竟然想躲到书架后面。

马皇后来到内殿后左右一看,没见到朱元璋人,云奇也傻眼了,寻思陛下刚刚进入武英殿,人怎么没了?

马皇后走到御案边上,往偏殿一看,差点气笑了,她喊了一声:“堂堂的皇帝陛下,怎么跟孩子一样?陛下要躲到什么时候?”

朱元璋拿着一本书从书架后面走出来,咳嗽一声,道:“咱躲什么了?咱找本书。”他挥挥手,云奇就领着侍女、内官走了。

待他们离开之后,马皇后盯着朱元璋,一字一句地说道:“朱重八,你做的好事!”

朱元璋笑呵呵地凑过来,拉着马皇后的手,道:“妹子,这外面虽说暖和,你病刚好怎么就过来了?咱还想晚上去你那儿呢。”

马皇后瞪了朱元璋一眼,道:“你少岔开话题,我问你,你为啥那么如此对待杨帆?他为你开疆拓土,纳哈出都替你平了,结果呢?就成白衣了?”

朱元璋尴尬地笑了笑,扶着马皇后先坐下,道:“这事儿咱本想今晚跟你说,你看看你这脾气,年纪越大越着急。”

马皇后一声叹息,说道:“朝中的事情我几时掺和过?重八,杨帆可是你的女婿,我拿他当亲儿子一样看待,他对你我怎样你不知道?为了平定辽东,他这些年一直在辽阳辛苦。”

马皇后絮絮叨叨地说着杨帆的不容易,末了表态道:“我不管,你若是不让杨帆官复原职,今天我跟你没完。”

朱元璋无奈地苦笑,全天下唯一一个能让他朱元璋没办法的,也就是马皇后了。

朱元璋拉着马皇后的手,道:“咱虽然削去了杨帆的爵位、官职,但是并未动他在辽东的班底,就让刘伯温暂领辽东总兵与永安总兵。”

刘伯温年岁渐长又是杨帆亦师亦友的人物,他暂领两都司总兵,就跟杨帆统御两地没什么区别。

朱元璋继续说道:“待过个两三年,事态平息,咱会找机会让杨帆重新起复,一来平息天下人的愤怒,二来也是让他降降温,他才三十出头就成了侯爵,掌控两大都司,不是什么好事,沉淀沉淀,未来他才能成为咱标儿的左膀右臂,对不对?”

朱元璋将计划都讲述了一遍,马皇后才逐渐放心,然后站起身就往外走,朱元璋道:“妹子?你这咋又走了?还生咱的气?”

马皇后头也不回,有些哽咽地说道:“他立了功却遭了难,心里能好受?你不管我得管!”

马皇后说将杨帆当成了亲儿子一样,还真没说假话。

也正是因为马皇后的关爱,杨帆对大明,对朱明皇室始终抱有极大的好感,甚至连放弃爵位官职,也没有多在意,朱元璋在,朱标在,杨帆的复起不过是时间问题,毕竟,他还年轻。

杨帆被褫夺爵位后,便安心在应天住下。

应天好,没有辽东的苦寒,五六月正是做好的时节,可惜雨水有些多。

杨帆在毛骧的陪同下四处选院子,他以前的院子还在,不过那院落太小,选来选去看重了一三进三出的宅子,便花钱买下来,找专门的人修缮。

忙完这些,在一个雨后黄昏杨帆入宫,求见朱元璋。

皇宫,武英殿。

朱元璋听到杨帆来求见的时候有些惊讶,不过,还是让云奇亲自去接杨帆。

不多时杨帆入了武英殿,向朱元璋行礼,道:“草民杨帆,参见陛下!”

朱元璋瞥了杨帆一眼,轻哼一声道:“身上没了爵位没了官职,你还是咱的女婿,一家人私下里,不用那般恭敬。”

杨帆闻言抬起头,笑了笑:“父皇说得是,今日儿臣来,乃是因为忽然想到有两样宝物还未进献给父皇。”

朱元璋微微一怔,说道:“莫不是辽东军器局又有了新玩意儿?送来了?”

大明的各军器局里面,辽东的军器局绝对是首屈一指,作为大明最先且最彻底革新了匠籍法令的地方,辽东的工匠积极性被彻底激发出来,手工业的发展速度飞快,军器局的工匠发明热情也是最高的。

杨帆摇了摇头,对云奇招招手

:“前些日子有三位泉州府的商人来应天找到了儿臣,献上从海外一大洲寻来的宝物,此两件宝物,可以让大明的千百万百姓解决饱腹之忧。”

朱元璋闻言一惊,看着云奇抱着的小锦盒,有些不相信道:“何物那般神奇?就靠着锦盒里面的东西?”

杨帆点了点头,随手打开锦盒,取出里面的土豆与玉米,道:“这两种作物为土豆、玉米,乃是那三个商人派出十三只船从海外一大洲带回来的,此物虽然不是金银,却胜似金银千倍、万倍!”

杨帆将土豆与玉米的习性讲述了一遍,听得朱元璋神采奕奕。

身为大明的君王,朱元璋太清楚这两种神奇的作物,会对大明产生何种冲击,他爱不释手地捧起土豆与玉米,问道:“这两种作物,有多少种子?咱要将土豆与玉米推广到大明各处!”

杨帆咳嗽一声,说道:“种子的数量不多,臣本来想要回辽东务农,培育两种作物,只要有两年时间,就会得到足够的种子,到时候,臣会源源不断地将种子送往京师,再经由京师扩散到全大明!”

说着,他很是兴奋地道:“陛下,有了这两种作物,即便是永安都司也能迅速产生粮食,那些屯田的百姓就有东西吃了,他们就能长久扎根在永安都司,将来,我汉人将在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世世代代!”

土地与玉米解决了粮食,也就间接解决了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大问题。

土豆在历史上,有零星的记载,乃是大明的正德年间才传入华夏,由于杨帆的出现,这传入时间提前了一百多年。

这个道理朱元璋当然明白,永安都司和辽东都司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粮食产量不高,而今土豆与玉米出现,让百姓迅速增加成为可能。

未来再搭配移民屯田,辽东与永安都司的发展,将呈现了不得的井喷趋势。

朱元璋是越看这两种作物越喜欢,道:“这锦盒便留在武英殿,两种作物也留在这,咱要每日都看看,你如今既然回不了辽东,就在应天找人培育,将这两种作物好好培育,优中选优后,扩散到咱大明的每一个地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