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舒宁
在谦安堂的日子比舒宁想象中还要安静许多,因着落月爱写字抄经,宫人日常进出间都很是小心,生怕扰了落月的心绪,每日听到最多的竟是各色鸟儿的啼鸣。
与她同住的春晴是个很开朗的女孩,偶尔还会提起在内务府时与小姐妹同住的乐趣,每当这个时候,春晴总会定定望着她的眼睛,后来舒宁才知道,春晴口中的那位小姐妹正是怜嫔娘娘,而她的眼睛与怜嫔娘娘最为相似。
舒宁有些不明白,为何春晴总说怜嫔娘娘过得苦,满宫里谁不知道,怜嫔娘娘是最得宠的,永寿宫的奢华程度恐怕只有皇后娘娘的长春宫能比拟,皇上骤病后,侍疾最多的也是怜嫔娘娘,若怜嫔娘娘还不舒心,那她们这些做奴婢的岂非要一头撞死。
她在长春宫伺候的时候也见过怜嫔娘娘,当真是娇俏可人,眉头轻轻皱起时更是我见犹怜,有不少小丫头暗暗羡慕,家世出身如何不要紧,长得美就好,瞧瞧怜嫔娘娘,先是因着出色的外貌被分去了御前,后来直接飞上枝头变凤凰,就连一众出身高贵的娘娘都要被压一头,要是她们能有这个福分,每日都要笑醒了。
可当她在谦安堂见到怜嫔娘娘时,才明白为何春晴会这般说,怜嫔娘娘站在纷纷飘落的桂花中,眉眼间是化不开的愁绪,也是在这时,她知道了怜嫔娘娘的闺名,心莲。
心莲,莲心,生来就是苦的。
三位娘娘一道抹牌谈笑,春晴也被拉上了牌桌,舒宁站在春晴身后,眼睛却不自觉望着坐在一旁的怜嫔娘娘,她真的很好奇,怜嫔娘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她的心思慢慢飞远,并没有注意到心莲也在看她。
“这就是魏氏吧,你可有闺名?”
舒宁微微愣住,心中却暗暗腹诽,怎的怜嫔娘娘与哲妃娘娘一样,也爱问人的闺名,不过她依旧恭敬地躬身,报出自己的名字,规矩丝毫不乱。
“舒宁,舒宁,这名字倒是不错,你是个有福气的,若你将来嫁出去,我定然给你添一份厚厚的嫁妆。”
舒宁的脸颊有些涨红,宫女满了二十五岁就能出宫嫁人,在长春宫时,宫女们私下也会憧憬,将来定要嫁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像话本里说的那般,舒宁自然也想象过,自己将来的夫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一定多有本事,但一定要行得正,顾念家人,可小姐妹们总说她没出息。
怜嫔娘娘说得对,能到谦安堂伺候确实是她的福分,听说谦安堂原先的大宫女秋诗姑姑,当初就是哲妃娘娘亲自寻的人家,嫁给了当时只是个小太医的荀太医,如今荀太医已经是大方脉的一把手,她以后若能像秋诗姑姑一样,不,能有秋诗姑姑一半就满足了。
皇后娘娘的字素来备受赞誉,可舒宁瞧过哲妃娘娘的字之后,却觉得哲妃娘娘的字绝不逊于皇后娘娘,两日之后,她便摸清了哲妃娘娘写字的规矩,每日早起要先抄写一卷佛经,然后便开始写话本。
舒宁做梦都想不到,她入宫前经常看的话本竟然出自哲妃娘娘,在她原先的设想中,明醉先生应当是一位游历多地,见惯人间百态的文人,才能写出那般犀利明理的话本,没想到竟然是久困于深宫的妃位娘娘。
哲妃娘娘最近在写一本描写主角复仇的话本,整理书案的舒宁自然也成了第一位读者,当主角成功复仇的那一刻,她感觉前所未有的畅快,本以为话本会就此完结,没想到哲妃娘娘还未停笔。
在话本的结尾,被主角复仇的“反派角色”的女儿,也立下誓言,定要向主角复仇,哲妃娘娘写完最后一句话,舒宁只觉怅然若失。
初冬时节,第一场雪刚刚下过,永寿宫传出消息,怜嫔娘娘已经有了两个月的身孕,舒宁再次推翻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怜嫔娘娘的确是个有福气的。
因着先前小产过两次,这回心莲有孕之后,半是欣喜半是担忧,按照时间推算,这个孩子应当是皇上骤病前最后一次宠幸她时怀上的,当真是来之不易,可另一方面她又实在担心留不住这个孩子。
皇后微叹口气,她也经历了三次丧子之痛,实在看不得心莲也遭受自己当初的痛苦,倒是愉妃提醒了她。
“永寿宫人多眼杂,不如你先搬到谦安堂,谦安堂人少僻静,哲妃也生育过,她虽病着却不染人,性子又是极好的,定然能照料好你。”
心莲有些心动,可又实在担心惊扰了落月,皇后瞧出她的顾虑,拉过她的手安慰道,“你放心,哲妃不是那等小气之人,我已经问过哲妃,她还说想拉着你一道赏梅呢,早就开始打扫屋子了,只要你点了头,过两日就能搬过去。”
愉妃为何会提议让心莲搬到谦安堂,落月实在不知,孙嬷嬷来问她的时候,她虽有些惊讶,不过思索过利弊之后便也答应了,心莲实在太苦了些,连个父兄都没有,在宫里没什么根基,只要搬过来她肯定会好生照料,就像当初照料纯妃一样。
心莲有孕并未在后宫引起太大的风波,就算是个小阿哥,对现在的朝局基本没什么影响,除了有不少妃嫔暗暗羡慕外,前朝后宫的注意力基本集中在朝堂和阿哥所上。
赶在第二场雪来临前,心莲搬到了谦安堂,只带了贴身的大宫女和寥寥几箱笼行李,落月思虑了
半日,又将春晴派过去,她们自幼相识,有个熟悉的人在身边,心莲大抵能安心些。
在落月的建议下,心莲如今的生活很是规律,每日除了吃睡,便是在院里散步,或者与春晴一道做些针线,所有的膳食都是落月精心搭配的,刚进谦安堂不过半月,心莲的小脸就红润了不少。
临近年关,因着噶尔丹策零去世,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尔与长子喇嘛达尔扎争位,前朝风波不断,后宫暗潮涌动,内务府也开始装点各处,准备迎接新年,唯有谦安堂,依旧如往常般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