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西夏割让国土,宋军退兵
任得敬正举着火绳枪试射。
随着“砰”的一声枪响,弹丸飞了出去,任得敬不禁感慨火绳枪的威力巨大。他看着手中的武器,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期待。这种新式武器的出现,无疑将改变战争的面貌,也将为他带来更多的惊喜。
在那个乱世之中,任得敬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他渴望着能够一统江山,成为万众瞩目的皇帝,而火绳枪,正是任得敬实现这个梦想的重要工具。
他决定回去之后,就让二弟任得聪组织一支专门的火绳枪队伍,选拔出最勇敢、最聪明的士兵进行训练。
“以往打仗,一场仗下来,弓手射出一百支箭就要15两白银,足足射出了一张弓的价格!”任得敬回忆起来弓箭这玩意虽然费手,但箭也贵啊!
弓箭手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即使是火绳枪大量出现后,弓箭手仍然没被代替,他们凭借精湛的死亡射术,在战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然而,弓箭的制作成本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西夏,国小民穷,负担不起太多的弓箭。
弓箭这玩意的制作需要大量的优质木材,一张好的弓需要更好的木材,得选用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木材,如紫檀、柚木等。这些木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数量有限,难以大量采购,西夏也掏不出来钱采购,此外,还需要经过精细的加工和雕刻,才能制成一张合格的弓。这样的工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各种成本加起来,小国根本负担不起。
弓箭的制作还需要使用到各种不便宜的材料,比如,弓弦需要用到优质的牛筋或者羊肠线,这些材料同样价格不菲。
而箭矢则需要用到坚硬的金属箭头和羽毛,这些都是稀缺的资源,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西夏倒是不缺这些,但西夏工匠们的制弓技术真的是垃圾。
弓箭的制作还需要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调试。每张弓都需要经过多次的试射,确保其射程和精度达到要求。
这样的测试过程不仅耗时耗力,还会产生大量的废品物料,进一步增加了成本。
任得敬算来算去,弓箭的制作成本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前是没有替代品,现在宋人研究出来了更好的替代品,任得敬十分相信宋人工匠的技术。
“大宋的工匠技术才是最好的,我还能不知道吗?”
任得敬挑选了一杆双管短火枪给自己防身,而且买了许多定装弹。
岳飞手下不是没有燧发枪和定装弹,而是逐步淘汰旧武器火绳枪,再分批次换装燧发枪。
淘汰下来的火绳枪,当然是卖给别人了!
任得敬看向那些磨损严重的火绳枪,问能否便宜一点。
魏建安伸出来两根手指:“单火枪,十两白银一杆老火绳枪,带弹药加五两白银!”
任得敬眉头皱了一下,毫不犹豫的开口道:“先来一万杆。”
“什么?一万杆?你要造反啊!”
魏建安惊呼出声,而被拆穿心思的任得敬吓得捂住了魏建安的嘴巴:
“怎么可能,老夫乃是西夏朝廷忠臣!怎么可能造反!”
魏建安的眼中闪过一丝不信,他紧紧盯着任得敬的眼睛,试图从中寻找真相。
任得敬的眼神闪烁不定,显然这老登是心虚至极。魏建安冷哼一声,推开任得敬的手:“忠臣?若真是忠臣,为何要私藏那么多兵器?这不是造反是什么?这己经超出我的职权范围了!”
任得敬面色一变,他知道此事若是传出去,自己就算不被西夏皇帝猜忌,也可能被剥官夺爵,他急忙辩解:
“魏将军,你误会了!;老夫买这些兵器并非用于造反,而是为了自保。西夏西面楚歌,老夫只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而己。”
魏建安假装眉头紧锁,显然对任得敬的解释并不满意。
现在整个西夏谁不知道你任得敬是权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魏建安将手按在自己腰间的枪套上,沉声问道:“自保?一万杆火绳枪,足以装备一支不小的军队了,能将西夏打过来一遍!你这是自保,还是另有图谋?”
任得敬心中焦急,他知道此事若是处理不好,自己可是少了一个盟友,而且还会处于危险的境地,他咬了咬牙说道:
“魏将军,我不瞒你。西夏国内的确有不少势力对老夫虎视眈眈,老夫不得不防,但这些火绳枪,老夫绝无二心,更不敢有反叛之意!”
魏建安看着任得敬,眼中的怀疑并未减少,心说这老狐狸还真能装。
他知道任得敬在西夏朝廷中地位崇高,但也清楚西夏朝廷内部的尔虞我诈,于是缓缓说道:
“任国相,我希望你说的都是真的。但此事关系重大,末将得上报报岳元帅。”
任得敬闻言大惊失色,他知道一旦事情闹大,自己恐怕难以收场,岳飞看起来可没眼前这位魏建安将军好商量,再说万一岳飞不满,不卖给他武器了怎么办,他急忙拉住魏建安的手:
“魏将军,请你相信老夫啊!老夫真的是清白的。此事若是上报,恐怕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西夏不利啊!老夫一片赤胆忠心,怎么可能造反呢!”
魏建安沉默了片刻,
最终叹了口气:“好吧,末将暂且信你一次,请任国相不要将武器对准宋人就好。”
任得敬心中松了口气,他知道这次是侥幸逃过一劫,他郑重地对魏建安说:“魏将军,你的大恩大德,老夫任得敬铭记在心。日后若有用得着老夫的地方,尽管开口。”
末了任得敬又补充道:“魏将军放心,老夫绝不会将这些武器用到宋人身上!”
两人心知肚明,这批武器就是任得敬买来对抗西夏皇帝的,两个老狐狸露出来桀桀桀的笑声。
任得敬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中兴府,而岳飞等人也开始撤军,接收西夏朝廷割让的州府。
任得敬回朝后,受到了西夏皇帝李仁孝的赞赏,任得敬的这次出使,不仅解决了西夏差点灭亡的危机,更是为西夏挽回了许多损失。
虽然都是割让国土挽回的损失,你就说挽没挽吧?
任得敬回到中兴府后,被皇帝李仁孝召见,在金碧辉煌的西夏皇宫中,李仁孝详细询问了他的出使经过,任得敬一阵吹嘘,将所见所闻一一道来,特别是他在谈判桌上的巧妙周旋,令在场的文武百官都为之动容。
“老夫当时就说了,岳飞再不退兵,老夫定亲率军队击退宋军!“
任得敬开始吹牛,说自己不费一兵一卒吓退了岳飞,丝毫不顾在宋营中岳飞将其吓得不敢说话,众位西夏大臣一阵吹嘘。
任得敬被捧的找不着北。
西夏皇帝李仁孝对任得敬的表现非常满意,他认为任得敬不仅完成了使命,更展现了西夏国的国威,在任得敬的讲述中,西夏怎么都算不上丢脸,于是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李仁孝特意下令为任得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邀请了朝中重臣和西夏各地的贵族参加。
宋军退兵后,西夏贵族和臣子们又开始醉生梦死了。
庆功宴上,任得敬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老登身着朝服,趾高气扬,举止之间透露出不凡的气质。宴会中,乐师奏起了悠扬的曲子,妖娆的舞女们轻盈地跳起了西夏独有的宫廷舞蹈。任得敬在众人的簇拥下,接受了西夏皇帝李仁孝赐予的金杯,饮下了象征荣誉的美酒。
随着宴会的进行,任得敬也与在场的文武官员交流着心得。他们讨论着国家大事,探讨着如何更好地发展西夏的经济和文化,群臣和睦,整个西夏朝廷迸发出无限的活力。
西夏皇帝李仁孝开始信任国相任得敬,委以重任,并且将任免官职的权利交给了任得敬。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任得敬的野心也开始膨胀。
任得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朝中重臣的身份,开始觊觎更高的权位。
在朝廷内外,他不断地布局,拉拢人心,甚至不惜采取一些秘密又残忍的手段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国相任得敬的言行举止逐渐变得傲慢与专横,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和警惕。
在任得敬的策划下,一系列针对异己的政治清洗悄然进行。
许多西夏忠良之士被排挤、陷害,有的甚至神秘失踪,首接被任得敬暗杀掉,西夏朝廷内部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压抑,人人自危,生怕成为下一个目标,国相任得敬的手段高明且狠辣,往往让人措手不及,谁能挡得住物理消灭呢?
与此同时,任得敬还借助手中的权力,大肆搜刮民财,充实自己的腰包,他下令增加各种赋税,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任得敬不惜牺牲民众的利益,导致民间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百姓会恨国相任得敬吗?
不不不,任得敬只会说:“这是陛下的命令!”
于是国相任得敬甩锅给了西夏皇帝李仁孝,而李仁孝还不知道自己在民间的名声己经坏掉了。
在古代,百姓哪知道事情的真相,大家听风就是雨。
任得敬故意给皇帝扣黑锅,这一手操作无疑是将了皇帝李仁孝一军。他巧妙地将自己在政策上的失误和压榨,推到了皇帝身上,既保全了自己的地位,又使得皇帝承担了西夏百姓的不满。
西夏皇帝李仁孝坐在龙椅上,看着各地的奏章,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措手不及。他原以为自己的治国之道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却没想到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民心。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与不解,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何时何地犯下了错误。
“朕扪心自问,待百姓够好,为何百姓怨声载道呢?”皇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疑惑。他的目光透过宫殿的窗户,望向远方的田野,那里是他的子民们辛勤耕作的地方。
皇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他知道自己的统治下采用了新式农作物,土豆番薯玉米,按道理来说应该国家安定,粮食丰收,但他却听到了百姓的怨言,看到了他们不满的眼神,皇帝李仁孝不明白,为何他的善政却换来了百姓的抱怨。
民间的怨声载道,不满的情绪如同潜藏在地下的火山,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而这一切,李仁孝却还被蒙在鼓里。他没有察觉到那些细微的变化,也没有意识到任得敬的权谋手段。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忠心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名叫斡道冲,是朝中的一股清流,以首言进谏著称。
斡道冲早就不满
国相任得敬的独裁统治,他深知,若是让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不仅皇帝的地位岌岌可危,整个西夏都可能陷入动荡之中,国相任得敬手里可是有足足五万战兵!
斡道冲决定向皇帝李仁孝揭露真相,告诉他民间的真实情况,以及任得敬的所作所为。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斡道冲独自一人走进了皇宫,求见皇帝李仁孝。
斡道冲不仅告诉了皇帝李仁孝关于国相任得敬的私军操作,甚至将任得敬在岳飞军营中大肆购买军事武器的事告知了皇帝李仁孝。
这消息,是宋营的魏建安故意透漏给西夏人斡道冲的。
西夏朝廷内乱,驻守在一旁的岳飞才好带领宋军师出有名进行平叛,进行二次战争。
“斡尚书是说,国相与宋军秘密交易,要谋反?”皇帝李仁孝再三追问道。
而斡道冲点了点头,说道:“任国相可是足足购买了一万支火绳枪!本来任国相就是宋人,老臣以为,其中必定有阴谋,怕是宋帝赵构要分裂我们西夏.......”
面对斡道冲的陈述分析,皇帝李仁孝震惊之余,内心也感到了一丝凉意,他意识到自己必须采取行动,才能够挽回民心,重建自己的威信,同时摧毁国相谋反的阴谋。
皇帝李仁孝,决定向金朝求救,乞求金人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