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缆镇语录 > 脱 链(附录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脱 链(附录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脱 链

今天,只看到一件事:脱链;只见到一个人:他。

往县城的路,只有16里,他的链条脱了整整35次,不是三次,也不是五次。

第一次,大桥边,脱了。下车,安上,走!笑吟吟地。

不出15米,又脱。他又下车,安上,走!笑吟吟地。

这下子多了些,30米,又脱,又安,又走,又笑吟吟地。

第四次,他下车后,环顾四周,似乎在找修理铺,尔后叹了一口气,又安,又走,又笑吟吟地。

第五次,我又看到了,真切地。

第六次,我感到那人真傻。

第七次,我也傻起来,在后面不紧不慢地跟。

。。。。。。

第三十二次,我还是跟,傻乎乎的我。

一直到第三十五次,他到了家,我却过了站。我家不在城内。

回家,把这傻事告诉妻。

妻为之动容:拨我有时简直不如一链条!斳

什么?

我一时不明白。

忽然,妻笑吟吟,神色同那35次脱链人一样。

我大悟,飞奔出门,跨上车直走,妻追!

拨发什么疯?斳

拨找那人去,他妈的,这小子35次脱链为什么不嫌烦,好好去问问。斳

附录:

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因为老子是先秦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之所以还要对他进行专门的介绍与评价,当然是由于我个人对于老子的认知,有着完全不同于任何你之前所看到或听到的结论。而在展开我的介绍前,先摘录一段网络上关于老子的评介文字,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内容——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时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普遍认为是陈国(后归楚)苦县,依据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明确提出老子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着作之一。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1 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

在被推荐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随常枞(商容)学习知识。

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公元前 535 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守藏室史之职,出游鲁国。在鲁国巷党主持友人葬礼,孔子助葬。

时孔丘十七岁,问礼于老聃。

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 530 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守藏室史。

周景王十九年(鲁昭公十六年、公元前 526 年),二十六岁的孔子适周观光,拜访老子。

周敬王十九年(鲁定公九年、公元前 501 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南至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 485 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着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着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这部着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 471 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

《庄子·养生主》有:“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

胡适却认为,老子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 666 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1013 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那么,我眼中的老子又会有何不同呢?

先抛出我的结论吧:老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窥破“天机”,并留下文字记录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机会窥破“天机”的人肯定不止一个,但留下文字的人,应该只有老子一人(转述暂不算),因此,老子与他的《道德经》,对于今天处于高度发达文明但同时又面临系统性危机的人类而言,具有无比重要的指导与警示作用。

那么,什么是“天机”呢?也就是所谓的人类哲学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要去哪里?

如果,数千年前的老子已经洞悉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为什么时至今日的所有哲学流派、哲学家仍然不可回避这三问?答案不是已经有了吗,就在老子和他的着作里嘛。我的回答是:不仅老子,还有孔子,也都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的终极真相(孔子曾数次问礼于老子),包括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甚至较为直接、

真实地描述了这个真相。但遗憾的是,这三家留下的诸多经典,或出于作者的悲悯之心,或出于文本的翻译、传承等技术原因,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诸家经典里,关于宇宙与世界的真相,已被深深地隐秘在词汇的各种衍生、引申义的下面,如同一颗珍珠,被厚厚的时间尘土所掩盖。

事实上,向世人揭示宇宙与世界的真相,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老子欲言又止,孔子避而不谈,但他们却同时选择了规劝统治阶层爱民、悯农,希望社会能够回到他们心中的理想时代(氏族时代与分封制国家)的缘故。

因为,这个真相是残酷无情的,它足以摧毁世人心中哪怕最些微的一点点希望。

综上所述,失去敬畏的世界,是可怕的,是必将毁灭的。

于是,佛教就成为了对抗这个邪恶世界的最大能量。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他不断被统治阶层所利用,但无论如何,他都阻止了世界向着毁灭的深渊进一步滑落,至少,是延缓了这种滑落的速度。

老子与孔子尝试以规劝的方式,守住人性的底线,但看起来并不乐观,而佛祖则是重塑了世人的敬畏之心,并继续拓宽防线,将它上升到了信仰的高度。

阿弥陀佛,世界因此得存于今。

我是这么理解儒、释、道的:简单来说,儒释道三家(不应该将它们简单分类为宗教或是学说)从本源上来看,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对于宇宙或世界真相的表述,这是它们的共同点,而它们的区别则在于面对这个真相时的态度之不同——道家,以老子为代表,隐晦地表达及描述了世界的真相,但他并不做直接揭示,同时,老子又是富于同情心的,所以他的假设读者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说,《道德经》其实是君王之书(黄老之学),老子在书中对君王循循善诱、尊尊教诲: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云云,总之,统治者越少动作越好。

老子的最高理想是将社会组织结构重新回复到原始氏族时代:统治者无为而治,每个氏族成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老子学说被世人认为是遁世的、消极的,甚至,这造成了后人不断对其进行刻意曲解,为圣人讳嘛。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则完全回避对于世界真相的表达,甚至连一丝隐晦的表达都没有。

同样,孔子是富于爱心的,在经历了十三年的周游列国之后,孔子显然是对统治者普遍失望的,于是,他所设定的读者是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儒家之学自然也就成为了影响后世的君子(致仕)之学,孔子希望士大夫们能够加强自身修养,善待百姓、爱惜民生,其最后的受益者当然还是百姓。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将社会的组织结构重新回到分封制下的国家初期:制礼做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孔子之学被后世认为是积极的、入世的,但或许只有孔子自己最清楚,那个看门人的那句“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才是对他最准确与中肯的评价。

释家(佛教),以佛祖释迦摩尼为代表,通过弟子阿难的记录,留下了大量的经文,几乎完整而详实地描述了世界与宇宙的真相,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毕竟来自于梵语的翻译,是被经过了二度创作后的产物,经中的许多文字应该都偏离了佛祖的本义(这也是佛祖拈花示众的缘故),因此,我们所能看到的佛经都成为了类似《智商测试考卷》的东西,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参悟出正确答案,这也是后世“禅宗”出现的根本原因。

释迦摩尼当然是佛光普照,怹不仅完整描述了宇宙与世界的真相,也同时为世人留下了自救的方法,怹始终关注的是十方世界的芸芸众生,因此,佛教是唯一被社会底层广泛接受后才为统治阶层所认同的,怹首先代表的是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社会底层的利益,是直接面向社会底层进行宣教的思想体系。

佛教的理想当然是普渡众生,用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最能说明:“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这其实与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异曲同工的,如此大愿,非佛菩萨与圣人不可为也!

好了,现在回到老子。

我对老子的个人评价是负面的,但对其学说的评价却是正面的;对于孔子,在个人评价上,他远远高于老子,但其学说,却明显低于老子;而只有佛祖,无论哪个方面,都是全人类必须顶礼膜拜的。

对于老子的个人评价:一个大智慧者,一个自私而无责任感的悲观主义者。

对于老子的思想评价: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因其极其反动而愈加凸显其卓越,他的救世方案是理论上的最佳方案。

在开始一句一句解释我对老子的评价之前,有必要简单说一下上面反复提到的宇宙与世界的真相,但这真是一个极大的话题,是需要专门

展开说的,我将留待后面细说,在这里,只对它进行一个极简单的描述:宇宙间的一切,都是毫无希望与意义的!

老子首先是一个大智慧者,因为,他洞悉了宇宙与世界的真相,而依存于宇宙、世界之中的人类,当然更是毫无希望与意义的。老子一旦清楚了这一点后,他的选择是遁世,而且,非常彻底,这可以从他留下《道德经》西出函谷关后,世间再无老子音讯的事实中看出。

面对这样一个即将大乱、大难的人类世界,老子甚至没有想起警示一下他所效忠的周王室,更不会主动为底层百姓奉献出解决之道(当然,面对如此残酷的宇宙真相,或许根本没有最终的解决之道),但是,不能解决,难道就不会抚慰吗?!站在这个角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老子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你可能会问,老子不是最终拿出了《道德经》吗?对,但是,如果没有关尹喜强留老子呢,世上还会有《道德经》吗?因此,在这一点上,我敬佩的是孔子,同样面对没有终极解决之道的事实,他周游列国、他删诗修经、他广开师门,孔子终生践行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条,为的就是哪怕能为底层百姓们增添一点点福祉——他鼓励门下弟子为官,并不是去追逐名利,而是去善待底层、抚慰百姓!我们常说“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洞悉宇宙真相,其实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在《论语》中,我们多处可以看到,在民间有许多这样能力超群的人,他们或奚落孔子,或让孔子自叹不如,我们甚至可以设想,他们应该都是已参悟出宇宙真相的人。

但是,他们的选择都如老子一样,遁世而不顾,共同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之“隐士现象”的源头。站在自然生物的角度看,这实在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错配”与“能量空耗”,他们,可都是人类中的精英啊,哪怕不能为人类找到出路,至少该在人类的苦难之旅中进行陪伴与抚慰吧!——我们,需要如孔子这样的“悲剧英雄”,不需要如老子这般的“悲观主义者”(当然,我们还不会愚蠢到因此排斥他的学说的程度)。

我想,现在大家看到了一个自私而毫无责任感的悲观主义者了吧,对,这就是老子——我对他个人毫无敬意(多么希望《道德经》是老子主动留下的啊),但却对他的思想推崇备至,几至无以复加。

老子的思想代表了人类的最高智慧,这点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他的思想起点是搭建在宇宙真相之上的,这就是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个范畴上,起点决定了高度。

与老子思想学说相较,世间的绝大多数思想也好、知识也罢,都只能停留在“术”的层面,也包括孔子,而只有老子与佛祖,是站在“道”这个层面上的(如果可以简单粗暴地划分,老子有道无术,孔子无道有术,而佛祖则兼具了道与术)。

不能再展开说了,这会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话题,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试着自己一一列举出来进行对比,但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答案:仅从个体角度而言,原始氏族时代的人的幸福感,绝对全面领先于我们。我这里有两个真实案例,全亚洲幸福感最高的国家知道是哪个吗?不丹!同时是全亚洲最贫穷的国家。

全世界人均寿命最长的地方在哪里?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吉亚和中国新疆的和田与阿克苏及广西的巴马地区,全是经济落后地区,所谓的“被文明遗忘”的地方。而残酷的是,现在,除了中国广西巴马,其他几个长寿地区都出现了寿星减少的趋势,主要就是受到现代生活、物质文明的影响。

现在,大家清楚了吗?文明越发展,看似整个人类的福祉在增加,但个人的各方面福祉都在减少。我们甚至可以得出结论,所谓人类文明,就是以牺牲每个个体的人之幸福感换来的“进步”。而我,还想更残酷地告诉你们,真实情况是,整个人类的福祉并没有增加,因为,我们今日面对着一个系统性的危机,那就是,整个人类社会随时可能灭绝,随时!整个人类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地脆弱与危险过。

之所以称为“系统性危机”,表示的几乎就是这属于不可逆的、无法根本解决的危机。它不是靠解决一两处问题就能解决的危机,它是环环相扣、逻辑自洽,并逐步形成,到一定时候必然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危机!“人类的大脑”霍金先生在临终前还在向美国政府呼吁: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不会超过三百年,赶快向宇宙移民,以保全人类这颗种子。

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说?让我们看看自己所处的处境吧:一个误会,或一个超级电脑病毒就可能引发核战;地球气温变暖加剧,异常气候频发;大气臭氧层受损无法修复,原本滋养万物的太阳将变为可怕的杀手,对我们实施“无差别攻击”;全球疫情不断,像上帝的镰刀,收割一茬茬的生命;转基因食品已然端上了我们的餐桌,它将戕害人类的繁殖能力;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运用于人体,人类的基因库中混入了魔鬼的种子;而据说,当永久冻土层里的远古病毒复苏后,将没有任何可以抵抗它们的药物……

我实在无法再列举了。我们,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科技、知识,它到底要

将人类引向哪一层地狱?!

老子,他曾引导我们回到原始氏族时代,拒绝所谓的人类文明,而现在,一切都已经迟了,因为,我们根本回不去!人类文明其实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我们要么不创造出它来,可一旦创造出了,它就将野蛮生长,并裹挟着全人类迈向灭绝的必然结局。基于这个理解,老子当然是非凡而卓越的——他给出的答案,我们全人类用了数千年的辛苦努力,最终证明他是对的。

老子的救世方案显然是理论上的最佳。因为,老子是从问题的根本处去解决问题,人类如果可以抵挡住文明与进步的这种欲望,从而拒绝文明,始终生活在原始氏族时代,那么,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无从谈起,无论是个体的痛苦与辛劳,还是人类的系统性危机,都不可能出现。而孔子的儒家与佛祖之宗教,则是一种补救方案。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吧,正好他们仨几乎处于同一时期——面对一台染了病毒的电脑(比如它控制着核弹的发射),老子的方案是关机或者直接砸了电脑;而孔子与佛祖的方案则是给电脑系统打补丁,希望能够隔离病毒。

显而易见,老子的方案最彻底,没有电脑,人类一样能够生存。这就是我说的最佳方案!

但为什么说仅只是理论上的最佳方案呢?说来也简单,他们仨身处的时代,人类已然进入了文明时代,人类这种动物,在享受了文明的福利之后,想让他们重新退回原始,想当然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打补丁”其实才是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甚至可以说,几乎是唯一的方案。再做一个简单的比方:面对一个患了不可逆疾病(文明)的病人(世人),老子开出的方子是要求病人改善生活饮食起居习惯,这当然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但病人已经做不到了;而孔子与佛祖选择的是陪伴与抚慰,尽量延缓病情发展、减轻病人痛苦。这就是区别,其实并没有高下之分,老子完成了满分答卷,孔子、佛祖解决了实际问题,这二者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是有大益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他们的座下,仔细聆听他们的教诲。

最后,需要对老子的生平做一个简要交待,由于历史上介绍老子的文字非常少,所以他的生平历来就有诸多疑案,而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其思想学说,因此,我并不准备钻入旧纸堆中花费大量时间,在这里,我只做简要介绍:关于老子的姓,目前基本认为其姓李,李唐王朝也是因此封谥其为太上玄元皇帝,及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的,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但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孔子、墨子、韩非子(韩子)、孟子、杨子……,诸子百家时代,莫不是以姓氏加上尊称“子”,何故独老子异之?当时有这么一种情况,对长寿之人尊为“老”,如着名的彭祖,《论语·述而》中就有这样的记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但一般在已有“老”的尊称后,就不再后缀“子”字继续尊称了,否则,“老子”这个名号肯定属于彭祖,所以肯定不属于这种情况。

那么,老子是姓“老”吗?不是的,老子应该李姓老氏名耳字聃。

我简单教大家区分一下“姓氏名字”:姓是母系氏族的遗留物,当时走婚制,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中国八大古姓都带“女”字边:姜、姬、姚、嬴、姒、妘、妊、妫,就连“姓”这个字,意思就是“人所生也——《说文》”。

而氏产生于父系氏族时代,属于姓的分支,是氏族或部落的特定标记,如轩辕氏,表示会制作车轮的部族;有巢氏,表示会在树上搭巢居住的部族等,所以说“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如果你的氏族弱小,最后全都沦为了奴隶,那么你这个部族的氏也就消失了,所以,贵族男子才是有氏的。“名”和“字”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比如金庸小说里的杨过,他因父亲认贼作父,出生时郭靖为他取名,单字一个“过”,字“改之”,往往承载了长辈对孩子的一种期许。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古姓不够用了,人们往往以“氏”替代了“姓”,而“氏”也就基本消亡了,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孔子,他其实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孔”最初其实就是他的“氏”。所以我认为,老子的“老”字应该是他的“氏”,所以当时称他为“老耳”或“老聃”也是可以的。这个,我们不再深究。

需要大家留意的是:其一,老子曾是周王室的类似今天的国家资料档案馆馆长,这个职务在当时可不是个闲职,他一般是公认的博学智慧且可靠之人,不仅掌握着国家重器(当时的资料档案往往具有正统正朔的意义,象征着王朝的合法性和唯一性,类似于后世的传国玉玺等物,同时,他还是王朝的最高机密保管者),也是王朝的最高智囊团,随时要为君王解答各类问题,而在君王做出重大决策前,也往往会对其提出咨询。

其二,老子有记录的老师仅一位,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贤士商容,其事迹散见于《史记·殷本纪》、《礼记·乐记》、《荀子·大略》、《六韬》、《高士传》等。他是商纣王时期主掌礼乐的大臣,周武王胜殷之后,欲封其为三公,辞不受。曾用舌、齿的存亡向老子开示“柔”能长久的道理,老子的“贵柔”之道即得自商容。

其三,老子的为官生涯止于历史上着名的“王子朝奔楚”事件:公元前 520年周景王死后,王子

朝(庶长子)占据王城(洛阳)数年,王子丐(嫡次子,后被立为周敬王)避居泽邑,公元前 516 年秋冬之际,晋国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室全部典籍(应该还有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最终落脚于今日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此事散见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等书中。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贵族公侯,也有供职于周王室资料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等,身为馆长,老子应该是随行者之一,而这一大批珍贵的文献典籍从此不知所踪……

其四,孔子分别在其十七、二十六、五十一岁时三次见到老子,并向老子问礼,然后,五十五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历时十三、四年,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都是春秋时的蕞尔小国,楚国算是其中的大国,但孔子居然只到了楚国边境就不再深入了,试想想,如果是求官以实现政治抱负,这会是最佳方案吗?!再看一看孔子周游的路线吧,以如今的地图标注,其大致路线: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按原路返回,基本上就是在目前的河南省内不断打转。

孔子这到底是在干什么?是其五十一岁时老子告诉了他什么吗?!

以上四点,是老子生平中为数不多值得一提的细节,我们现在不再深究,留作线索吧,在后续的讲解中,自会揭开谜底。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