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科举(二)
听到声音,张信走到外面,看到家里的小厮张和跑了进来:小少爷,中了,中了,开封府解试您中了第五名,报喜的关差已经到了外面。
张信:什么玩意,你没搞错吧,我今年不过八九岁,朝中的大员们怎么想的啊。
2天前,开封府主考的官员看到张信的策论喜爱的不得了,本想点做第一,可一看到名字又不知道怎么办就一步步的报到官家手上。
这时候官家也在为一些土地兼并的事情烦恼,突然看到给来的张信策论突然有点茅塞顿开,只是张信这个年轻如果给第一解元有点不好,主要还是年龄太小又是勋贵子弟,给了第一难免有人说三道四。
而且张信拿了举人后就要参加锁厅试也就是给勋贵、有官位的人参加
《宋史·选举志三》:“熙寧十年,始立《宗子試法》。凡祖宗袒免親已受命者,附鎖廳試,自袒免以外,得試于國子監。”
也就是张信要参加特殊科举,不必和考生一起省试,而是集中到国子监专门考试,怕的就是勋贵们在考场上被监考官员袒护,谁家没点官面的关系。
去国子监直接由朝廷重臣或者皇室人员监考,避免出现徇私舞弊,不过因为很多勋贵子弟都有荫封的官,一届也没俩去科举,所以锁厅试都快被人忘了。
不出一天,全东京城都知道了建昌伯爵府的孙少爷中了解试第五,一月后将会专门去参加锁厅试,更为关键这次锁厅试就只有他一个人。
而揭榜的第二天御史中丞王佑就上门了,他竟然是上门提亲。
家中张少贤卧床,自然就只能是当家主母李氏招待。
王佑:我有一子二女,长女若与今年10岁,次女若弗7岁,都与你家小公子年龄相仿,不知能否结个亲家。
李氏:还有这种好事啊,只是我家公爷在西北防御西夏人,而我夫君又受了重伤躺床上修养无法做主啊
王佑听到这里也觉得自己来到不是时候,人家家里做主的男人都无法出来。。。
可就这时候张信走了进来:祖母金安,母亲金安,见过王台长。
王佑看向9岁的张信,发现这孩子竟然长得都快和一般女子高了,长大了势必是个身材高大的汉子,若没有参加科考倒是一个武将苗子。
王佑看着张信越看越喜欢:你就是信哥儿吧。
张信:是的,今天是来给我议亲的吗?
王佑:不错。你怎么想法。
张信:我对王台长(对御史台中丞的称呼)家的二位千金也不甚了解,这娶谁真不好定啊。
李氏:不如这样,下月贵妃娘娘会举办一个马球会,各家的公子、千金都会去,到时候王台长的二位千金也请过去,你远远看看就行。
王佑:这样顶好啊,孩子自己看上胜过父母之选。
张信:多谢王台长抬爱。
王佑刚走就又有别的官员送女儿上门了,这次对西夏大战,只要张家不出现实质的错误估计张忠还能升官甚至升爵位。而张少贤英勇杀敌,听说也要升官。立马成了现在的开封府红人。
锁厅试九月十七日,锁厅试在国子监举行。
张信就一个人,非常的尴尬,禁军、内侍、监考官,七八个人看着自己一个人,弄得其非常紧张
看着半个时辰张信都没写什么东西,监考的刘内侍上前说:小少爷,您这是怎么了,没写几个字。
张信:紧紧张,你们几十个人看着我,我紧张。
刘内侍想了想跟主考的礼部员外郎司忠愿说了一下情况,司忠愿也觉得好像是那么回事,几个监考商量了一下,只留下刘内侍和他,其他人都撤了。
里面只有两个人了,张信开始也认真起来,考试内容是诗词各2篇,赋一篇,策略一篇。
诗词很好写,基本是命题作文,而张信记忆中的诗词不要说太多,唐诗宋词3000首从小就背着。
只是赋这玩意背的很少,不过有几个是个学生都背过,那就是前后赤壁赋。
赤壁赋
“丁丑之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张信心想:老苏对不起了,等你长大了,我罩着你。。。(现在苏东坡才4岁)
至于策论,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折腾自己,里面就一个题目:冗费、冗员、冗兵之症,何解。
这个问题张信心中有很多网友给的解决方法,可要符合现在的方式又不得罪人那就难了。。。
冗会造成什么。。。那就是没钱。
堵不如疏,最好一边推恩,一边扩大赚钱的方法。
于是张信按照王安石新政的方法改进了一下,精兵简政、青苗法等等。。。洋洋洒洒几万字。
又是锁厅试就他一个人时间到了也没人提醒他。倒不是不提醒,而是刘内侍组织了:官家很重视这孩
子,而且这孩子貌似已经进入一种忘我的感觉,等他写完吧,反正锁厅试就他一个人,没别人。
又过了半个时辰张信才写完,全部检查了一遍后交了上去。只是张信这写完了不能走,他就一个人,批考卷的考官却是三个人,主打的一个快速出结果。
当然也不能让孩子白等,国子监还是给他和监考们准备了饭食。
吃饭时候张信专门跟刘内侍坐在了一起。
张信:您是刘内侍吧,我爹经常提起你。
刘内侍一听放下筷子:小公爷。。。说习惯了,张将军经常说起我?
张信:是啊,我爹说以前还小的时候从宫里回来,别的内侍都只是给个灯笼,而您却每次都是送到宫门口,虽然只是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举措,但当时我爹也只是个孩子,让她一个人还是害怕的,但有了您陪着他都不怕,所以每次他离开宫里都希望是您陪着。
这一说刘内侍有点不好意思:哟,这点小事将军还惦记着,小人当时也是觉得将军一个人太小,看着和小人在家里的弟弟一样,小时候弟弟从田里回来都是我打着灯笼接的那时候弟弟也是觉得特放心特开心,于是想了想就陪着了
说道这是张信给刘内侍作揖了一下:看刘内侍也就比我父亲大不了太多,不如以后叫您一声伯父吧。
刘内侍:使不得,使不得,您是伯爵府的嫡孙,以后就是伯爵,我哪里敢高攀啊。
张信:没事,我俩私下这么叫,外人面前我还是叫你刘内侍。
批改试卷其实一个时辰就结束了,只是他们要专门禀报官家。。。
官家也是看了张信的试卷后有点愣住:这孩子大才啊,只是他的举措不能让外人知道,只能等他长大,坐了高位才能执行。
夜晚快到子时,一个小内侍跑到国子监说了一些。。。
这时候礼部员外郎司忠愿才过来说:恭喜,小公子锁厅试过了,只是到时候您的名字就不出现榜上,而是等消息直接参加殿试。
张信:啊,这样啊。那就多谢司员外了,也多谢刘内侍,多谢各位了。。。
国子监的小厮其实早早就把张信的情况告诉了伯爵府,但是家里还是等着。。
直到张信回到家里,这时候伯爵府开始放鞭炮起来,把附近的邻居们都吵醒了,其他家的一些小厮过来一打听才知道,张信锁厅试过了,现在就等上殿试了。
而一般殿试会选在来年的二三月,所以张信现在也不着急了。
可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庆历元年1041年
李元昊率兵10万从折姜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
李元昊为发挥骑兵优势,采用设伏围歼的战法,将主力埋伏于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怀远城(今宁夏西吉县偏城)一带诱宋军入伏。韩琦闻夏军来攻,命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数万,出夏军之后,伺机破敌,张忠劝阻,西夏骑兵势大不该列阵对敌,当结寨阻击。
可韩琦不听劝阻二月十四日任福、桑怿引军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东五里处,发现道旁放置数个银泥盒,将盒打开,百余只带哨家鸽飞出,恰为夏军发出合击信号。宋军阵未成列,即遭夏骑冲击。激战多时,宋军混乱,企图据险抵抗。夏军阵中忽树两丈余大旗,挥左左伏起,挥右右伏起,居高临下,左右夹击,宋军死伤甚众,任福、桑怿等战死
张忠、武英部进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军重围中。自辰时交战到午时,宋军溃败,宋军将士战死10300余人。
张忠身负重伤,部将任福劝他突围,张忠大声喊道:“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耳遂率领亲军为众将开路,战死。
任福,桑怿、刘肃、武英、王珪、赵津、耿傅均战死。其中王珪为行营都监,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来援,被夏军击败。此役宋军几乎全军覆灭,但由于张忠的殿后,折继闵率了三千人逃脱。西夏军获胜后,李元昊闻宋环庆、秦凤路派兵来援,遂回师
消息传回东京城,全程镐素,尤其是建昌伯爵府,梁氏直接哭昏厥,而张信也几天吃不下饭,要知道家中最疼爱他的是这个便宜祖父,现在祖父战死了,他哪里能坐得住,本想弃笔从戎为祖父报仇,但宋朝是文控武,自己当武将估计会被文官欺负死。
二月二十一,折继闵带着张忠的遗物还有骨灰来到了东京城,他以子侄礼见了张家众人。
张家人虽然没见过他,但是书信中早早知晓定了他这个姑爷,等的只是张忠从西北回来而已,没想到现在却是一人归。
这次张家也算大伤元气,张忠身边的亲卫基本都是张家的子侄、家生子、李家的子侄、家生子,七八百人,现在也有十二三人回来,这算是把张、李两家的青年死了一大半,而张信那个表哥李中具本来也是去了西北,可是在年初时候遇到西夏斥候中了几箭,大战时候人还躺在延州养伤,躲过一劫,这次他也跟着回来了。
张家设置灵堂三日,京内大小官员、百姓络绎不绝,甚至很多战死者家属也来了,不为别的,张忠最后冒死为大家开了一条路出来。甚至最后战斗结束了,李元昊来到战场看着老将依靠长岛坐在了一颗树下,而身边则是上百受伤或者死了的亲卫。
李元昊让人救治受伤的亲卫送回延州,而张忠那边他亲自拔下箭矢,又给他擦去
血污后找了几十个俘虏用马车把张忠的尸体和其他将领尸体一起送了回去。
摆设灵堂第一天,天使来了,官家下了圣旨,册封张忠为洛川候,梁氏为三品诰命,而张少贤则是继任洛川候,并担任河东路经略使,只是现在是丁忧期间,要延迟上任,可是日常丁忧是二十七个月,而武将则不一样,武将是不解职放假百日。也就是百日后张少贤才能去上任。
并且朝廷也因此役大伤元气,决定把今年的殿试改到庆历二年。
这一下让很多已经来到东京准备应试的举子们怨声载道,好在朝廷也有所准备,愿意留下的招待吃喝到明年,这一下让很多举子看到机会,纷纷去拜访同乡的官员,以便于获得更多的人脉关系。
而张信则是在张忠出殡后开始思索自己未来的道路,可就是这日外面门子来报:甄家少爷来了。
张信:甄复?这小子能出门了。
来到门口,看到唇红齿白的甄复对着自己傻笑,张信上去就是一脚:你tmd,上次被你家人打了,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甄复被踹了也不生气:大哥,大哥,小弟这不是来认错了吗,给你这个。
就看到甄复拿出一柄宝剑:这是我祖父当初随太宗打仗时候,太宗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