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开局保下岳飞,启昏君逆袭之路 > 第184章 万事之基

第184章 万事之基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栖真村。

秀州城外的一处村落,因开宝年间始建栖真寺而得名。

赵构一副富商打扮,众人则是打扮不一,猛地一看好似来收购粮食的商人一般。

他领着众人站在一片开阔地上,看着广袤无垠的良田,风吹稻田的景象呈现在视线之中。

回望身后便是大运河绕村而过,一座座小桥跨河而立,与远处的稻田交相呼应,宛如走进一幅温暖而淡雅的水墨画之中。

他迎着风中飘来的稻香,心中多了几分欣慰和喜悦。

农事本来就是万事之基。

靠什么富国强兵?

靠什么开创盛世?

自然是眼前的收成,丰年可以锦上添花,灾年可以雪中送炭。

有粮在手,则可保万民之饥,可保江山安稳。

“草满池塘霜送梅,林疏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客梦冷随风叶断,愁心低逐雁声来。流午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仁宗朝进士沈括的《秀州秋日》说的便是这里吧。江南富庶确实名不虚传,良田广袤,水泽纵横,鱼米富足。”

赵构面对着此情此景,不禁吟诵起沈括的《秀州秋日》,却也蛮应眼下之景。

“官家所言非虚,秀州自古便是人文荟萃和鱼米富庶之地。这栖真村还有段故事。”

“开宝年间,一位法号宝月的和尚芒鞋来此地,见湖上汩汩水声,闻林间蝉鸣鸟语,觉得此地物产丰饶风水甚好,宜于参悟禅道,遂有感而发曰“地广境幽,绝无尘迹,足可栖真养道”,从而成就栖真之名。”

秀州知州韩鑫绘声绘色的和众人讲述了此地的由来和历史渊源,足以可见这人文荟萃并非浪得虚名。

“果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连小小的地名都有这么一段精彩的故事!往前面走走!”

赵构双手背在后面,看见远处有个老翁正在田间劳作,正好想过去问询一番。

赵构踱步在田间的田埂之上,双手垂下轻抚着两边的稻穗,收获的感觉油然而生。

“老伯,您老身子骨挺硬朗啊,家中有多少田地啊?”赵构隔着稻田和正在劳作的老翁攀谈起来。

“老朽本来不过四五亩地,现今已有十亩之多!大官人一口官话,是来谈收粮的吧!”

老翁停下了手中的活计,一副憨厚老实的农夫模样,佝偻着身体说道。

“啊,朕,正是来谈收粮的。老伯田产增加不少啊!”

“听说朝廷搞了个什么革什么法的,官府四处丈量田地,又指令开垦荒地,这一来一回便是增了不少。”

老翁虽然已是满头白发,却依旧精神矍铄,一说到自己的田地增加了满脸的骄傲。

大宋的土地一般分为私田与官田,私田便是庶族地主和自耕农为主,官田占比较少。

只不过地主拥有的土地远远大过自耕农,并且私田以田契为依据可以私下买卖,自耕农虽然田产较少但对自己拥有土地有绝对支配权。

从老翁的描述而言,便是属于典型的自耕农,且得益于革新变法让土地面积大为增加。

“既然是私田,为何增加如此之多?”赵构颇为疑虑的说道。

“官府按照谁开荒谁收益,老汉我开了五亩荒地,这五亩十年之内粮食全交朝廷,十年之后便归为私田,按照正常缴纳赋税即可。”

老翁的一席话才解开了这个谜团,让赵构细细品味这秀州官府其中的深意。

按照老翁的描述,这样的方式既能够让民众积极开垦荒田,并且开垦荒地十年之内收益全归朝廷所有。

不得不说让整个国家土地面积增加不少,农事更加积极,赋税和收益还能增加非常多。

“那这样官府也算是做了件大好事吧,秀州百姓应该非常拥戴吧!”

赵构对于谁开荒谁收益这个事情还是比较认可,毕竟荒芜之地能改成良田对于朝廷有百利而无一害。

“托官家之福,朝廷对于我们这个农人甚为看重,农事好天下才好!现在秀州来了韩知州,为咱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百姓皆说他是个好官。”老翁动情的说道。

天下的百姓都是最可爱的人,你对他好自然会百倍奉还,你对他不好则是默默忍受。

不到万不得已,不到饥寒交迫,谁都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揭竿而起。

而对于韩鑫这样的父母官,只要一心为民,自然会得到民众的爱戴。

“如此看来,朝廷给秀州派了个好官?”赵构试探性的问着老翁道。

“在老汉看来,大官人的话对了一半,好官只能管着一时,还是朝廷有个好办法,要是一直这么下去百姓日子会越来越好过。咱这小老儿也不懂什么大道理,百姓过上好日子便是好事!”老翁不无自豪的说道。

靖康之变的连年征战,既苦了国家也苦了百姓。

江南虽然不像中原那般无休无止的兵事不断,却也颇受战争的牵连和影响。

国力贫瘠自然会把担子压到百姓身上,苛捐杂税和贪墨成风自然会让百姓日子越来越苦。

老百姓没有盼头,那么朝廷也就没有中兴可言,这些道理赵构非常明白。

只不过从这农人身上说出来似乎更加有说服力,也更能直击人心。

“老伯所言甚是,好日子比什么都重要!朝廷就是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才对。眼下良田增加,稻米产量是否有所提升?”

赵构对于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颇为受用,能明显感受到从这老翁口中得到了许多朝堂之中难以了解的事情。

“咱们江南本是水网多,土地肥沃,自然产量非常之高。加上有种叫啥子占城稻的稻种,现在产量有两石一亩。比其他地方至少多半石。”

一说到江南的稻谷产量,老翁一脸的骄傲。

按照换算,一石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二十斤左右,两石便是二百四十斤,一亩地能够产出二百多斤的粮食。

这样的产量在当时而言,还算是比较高的产量,也难怪老翁如此自豪。

“哦,那这产量不低!”赵构附和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