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开局保下岳飞,启昏君逆袭之路 > 第112章 书卷之气

第112章 书卷之气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集英殿。

殿试之所。

昨日一场轰轰烈烈的殿试在这里举行,整个殿内都还留有一丝书卷之气,似乎策问争斗的硝烟还未曾消散。

赵构端坐在殿上,殿内赵鼎、李光、何铸、刘大中和殿试官等一干人等正在静静的等待着。

这个过程对于考生而言是个非常难熬且焦急的,对于这班臣子而言同样会有些期盼和憧憬。

等待什么?

自然是等待状元等前三甲的诞生。

殿试一甲前十的名录以及试卷都在官家手上,最终的定夺权在赵构手中。

期盼什么?

各自有各自认同的士子,不同的策论方向和答题打动着不同的人。

站在赵鼎的角度,他自然希望这批一甲进士能够快速的顶上朝堂的空缺,革新变法需要年轻有冲劲的新鲜血液。

殿试只考试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各类别官收存,流程非常精密且严格。

然后第二天便是阅卷日,分别交给评卷官八个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画圈和三角等等五种记号,得画圈最多者为上等佳卷。

并且在所有试卷之中,选取划圈最多的十本进呈给皇帝察看,最终出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一甲前三可以说是优中选优,整个一甲便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

“启禀官家,此次参加殿试士子总计三百六十六人,依照殿试进士录取名额,最终确定一百人。其中一甲十人,二甲三十人,三甲六十人。官家手中为一甲十人试卷与名录。”

刘大中作为整个殿试的总筹划官员,将殿试最终的批次和人数一一上报。

其实对于士子们而言二甲和三甲的都没有任何变化和悬念,唯一有悬念的便是一甲这十人当中谁能进前三。

而对于官家而言,更看重的是一甲入选的人数和名单,这些或许有可能是将来成为朝廷栋梁的人才。

“二甲与三甲,礼部与吏部须细细筛选和考察,做到人尽其才。另外没有中进士的士子们,礼部须做好安抚,可酌情给予补偿,鼓励士子们下届再考。”

赵构做为皇帝,看重一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二甲三甲和落选的士子们,毕竟他们对于朝廷而言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果忽视和冷落了这些人才,出现投靠外邦的话,那么对于朝廷而言既是损失更是威胁。

当年仁宗为什么将参加殿试的士子们全部都录为进士?

便是由于前届殿试落选的几名士子选择投靠西夏,因为熟悉大宋事务,后来成为西夏针对大宋的威胁之所在。

这些教训对于赵构而言,他显得是不想再重蹈覆辙。

“臣谨遵圣训!礼部一定会同吏部做好进士安置和落选士子的安抚之责。”刘大中说道。

按照以往的惯例,参与殿试肯定全部皆为进士,不存在落选和安抚。

因为变法革新的需要,减少名额而出现的落选,礼部自然要承担安抚之责。

“应官家之令,臣在此次殿试中负责监察之责。其中各类舞弊者十一人,皆以清退处理,告之原籍按科举制度处罚。其中官宦子弟参与殿试者十三人,中进士者三人,皆要求复试。落选者十人中,其中秦桧公子秦熺因舞弊而勒令退场,且不得参与往后科举。”御史大夫何铸说道。

他此次的职责便是监督官宦子弟的应试,以确保殿试的公平和公正,而重要的便是不要让秦桧的阴谋诡计得逞。

而秦熺因为舞弊而出局,则标志着秦桧打的这张牌彻底失败。

他特意提出秦熺的事情,也是让赵构彻底放心。

“舞弊之事之于科举乃是罪大恶极,自应当从重处罚,切不可官官相护而污染了科举之风,寒了天下士子之心。”赵构正色道。

科举最大的两个不公平,一个是各类舞弊,一个便是官宦子弟的营私。

这两座横在科举考试面前的大山不搬掉,科举很难保证完全的公平与公正,对于朝廷而言便是制度缺失和监察缺失。

“臣已会同有司对于各类舞弊严加查处和问责,以保科举之风清气正。”何铸见官家如此重视,连忙回应道。

“何卿辛苦了,今后官宦子弟参与科举应更加严格监督,杜绝营私舞弊等状况出现。不要玷污科举为国取士的初衷才是。”

赵构满意的朝何铸点了点头,秦熺的落选对于殿试而言同样事关重大。

“既然如此,众卿如无事启奏,便待朕细细察看试卷。如有疑问朕会发问。”

赵构说完,殿内众人屏住呼吸安静的等待着。

赵构缓缓打开一甲名录,一甲十人中,划圈最多者是虞允文,其次是李浩和林升。

对于这个结果,赵构丝毫不感到意外,同样也还是非常满意。

毕竟殿试只考策问不考诗赋和经义,对于省试策论第一的虞允文而言自然占有优势。

因此过了省试关之后,殿试只考策问的这个制度,其实相对于重策问的士子们而言则是会相对简单很

多。

至于李浩和林升,毕竟在省试中都是位列前三的,殿试位于一甲的前三也同样不出意料。

赵构作为殿试的最终评判者,对于名次的选定还得要看策问的应对。

并且感觉是感觉,印象是印象,这些都是表象的一面,自己最终还得要看看这些士子们答题如何。

为国取士单凭感觉和印象是会有失偏僻,最终的才能还是体现在试卷上。

殿试策问题目为为以眼下之基如何成就大宋中兴?

对于选择这个题目作为殿试的策问之题,他是有一番思考和筹划的。

眼下缺的是能够处理朝政,并且能有深刻见解的人才。

如果考生在策问中能够有很好的应对,对于朝政中的问题提出良好的解决之策,那么至少说明此人已经是可塑之才。

假以时日,在不同的岗位上历练后,便可以成为执掌朝政的重臣。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构不仅仅是着眼于眼下,更需要培养年轻的文臣为将来计。

或许这十份答卷之中,便会有他的心仪之人。

当他展开虞允文的策问试卷之时,一种似曾相似之感便油然而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