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算计
哥舒翰领旨,去往长安前的最后一道大门——潼关。
潼关之中,有高仙芝此前所辖的南北二衙精兵,又有河西、陇右支援而来的军队,还有先前募集的新兵,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二十万大军,与叛军的兵力旗鼓相当。
而安禄山自从占下了洛阳,被东都中的繁华迷了眼睛,又被接连而来的大胜冲昏头脑,认为自己乃是天命所归。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强令洛阳耆老僧道劝进,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年号圣武。
称帝之后的安禄山,认为长安已是囊中之物,向军队下令停止前进。
麾下的将领和谋士,也沉溺于争权和敛财,大多都无心进取。
天宝十五载年初,整个关中战场的战事,出现了短暂的平息,唐军和燕军各自蛰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而在安禄山的老巢河北,一场拨乱反正,在颜家两兄弟的主持之下,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颜真卿作为郡守,其治下的平原郡,是河北二十四郡之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叛军占领的州郡。
论其原因,一来平原郡并非是安禄山南下的必经之路,二来颜真卿对于安禄山的叛变早有准备,不仅有三千静塞兵作为精锐,还募集了一万武勇日夜训练,城墙也是反复加固,还屯集了大量的粮食。
颜真卿等待安禄山大军进入洛阳之后,在平原郡中正式起兵,对河北其它郡府发出檄文,共讨安禄山。
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目韦、邺郡太守王焘各领军来归附他,朝廷还下令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
平原郡起兵之后,颜真卿的堂兄,远在常山郡的郡守颜杲卿,以酒宴作伏,引诱安禄山的义子李钦凑来赴宴。
待李钦凑和赴宴的叛军将领大醉时,颜杲卿派出士兵,斩杀了这些人。
又趁着李钦凑麾下的士卒没有防备,派兵突袭,大败叛军,夺回了土门关,重新打通了河北和陕西的通道。
李钦凑一死,河北二十四郡,心向大唐的官员士气大振。
几乎是一日之内,河北十七个郡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盟主,集结了大约二十万的兵力。
在洛阳做皇帝还没多少日子的安禄山,听闻后院失火,大惊之下,连忙下令史思明率领三千铁骑从范阳出发,大将蔡希德率领一万精锐从河内出发,前往河北镇压。
至此,唐燕的攻守局势,再一次发生了改变。
安禄山后路被截,老巢叛乱四起,一时之间情势转为最坏。
而朝廷这里,在潼关有二十万精兵,河北又有二十万府卫和义军,而朔方还有六万大军。
三路齐下,叛军似乎岌岌可危。
了却心病的李隆基,在宫中摆下宴席,款待平原郡特使和一众归顺文武,赐下无数珍宝,又封了品阶爵位,一派喜乐。
原本低调的杨国忠,此时为了迎合圣人,故意找了不少燕军俘虏,让他们谎称是投诚而来。
李隆基信以为真,虚荣心大盛,只觉得朕乃真命天子,大唐自有天佑云云。
杨国忠见李隆基欣喜,便趁着这个机会,伙同朝中显姓大臣,向皇帝进言,说是叛军大势已去,安西北庭二军再来关中,未免会使得情势复杂,不如原地驻扎,暂缓入京。
李隆基起初犹豫,心想叛军眼下还占着洛阳,安西北庭二军战力强盛,倘若能够加入战局,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杨国忠又向李隆基劝道:“边军之祸,尤胜于虎也。但凡那些手握兵权者,陛下难道不应该心生防备吗?更何况,那周二郎早先曾在王忠嗣麾下职事,而朔方军的郭子仪,潼关的哥舒翰,都是北藩中人,这些人倘若聚在一起……”
李隆基听到这里,心中打起了鼓。
王忠嗣身为自己的义子,当年纵容李林甫陷害他,李隆基心中也自知,这事做的并不地道。
北藩那些老臣,倘若说是心中没有存着怨恨,李隆基那是绝计不信的。
出于畏惧,也是出于愧疚,北藩成了李隆基心中的一根刺,久久不能除去。
更何况,自从经历了安禄山的背叛,李隆基对于边军之事,已经有些疑神疑鬼,对于杨国忠的这一番话,自然也就信了三分。
一番思虑之后,李隆基终于同意,暂缓周钧还朝。
实际上,杨国忠在进言之前,早就和朝中那些显族的大臣们,商议过周钧勤王一事。
叛军攻陷虎牢关时,洛阳已经注定沦陷,长安将直面叛军。下令让周钧领安西北庭二军勤王,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平原郡起兵,河北十七郡归顺朝廷,这让杨国忠和一众长安显族又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周钧率领安西北庭二军还朝,那么平叛的功劳,将有极大的可能,会落在这位驸马身上。
到了那时,周钧凭功还朝入阁,而哥舒翰又手握兵权,剩余的那些北藩旧人,如郭子仪之流就会依附而上,结成党羽,朝中就会改天换日。
所以,关于
周钧,以杨国忠为首的关中世家,达成了以下几个共识:
一、想方设法,剪除掉那些可能成为周钧党羽的北藩旧人。
二、眼下平叛形势一片大好,不能让周钧回来争取功劳。
三、尽力削减周钧的兵权,再调走他麾下的将领。
定下这三条计策之后,杨国忠向李隆基进言,又写成圣旨,火速派人授下。
天宝十四载的十二月底,周钧带领安西北庭二军,六厢共计一万五千唐卒,一路急行军,向关中赶去。
出发时由于正是隆冬,大碛商路作为丝绸之路的南线,环境恶劣,无法通行。
所以,安西联军走的是经过庭州、西州、伊州、瓜州的北线。
大雪纷飞,路途艰险。
在出发前,安西联军准备了一些麻布和棉花缝成的棉衣,用以御寒,但由于数量稀少,只能优先供给将领使用。
许多士卒被苦寒所伤,又迫于军令,不得不急行军赶路,军中因此出现了不少减员。
大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凉州城外。
曾经的河西节度使安思顺,由于与安禄山有亲属关系,朝廷忧虑二人勾连,便将其调入长安,担任户部尚书。
当下的河西节度使一职,由哥舒翰兼任。
周钧刚刚抵达了凉州城,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凉州刺史尚拯带着凉州官员,出城十里,亲自迎接周钧和安西联军的到达。
周钧下了马,又抖落身上的雪花,向尚拯问道:“可准备了热食?”
尚拯连忙躬身说道:“都准备妥当了。”
周钧:“今晚在此休憩一夜,明日还要赶路,你们速速布置吧。”
尚拯欲言又止,犹豫了好一会儿,才对周钧说道:“驸马和诸位将军,不如先去中帐,宫中来了天使,已经等了许久。”
周钧一愣:“宫中有旨?”
李光弼、段秀实等将领,此时也聚了过来。
周钧皱眉说道:“既然如此,那先去中帐。”
走入中帐,有内侍拿出圣旨,周钧和众将领跪下听旨。
圣旨中说道,大碛商路乃是朝廷的税贡来源,万万不可有失,令周钧率安西、北庭二军,驻守凉州,协防大碛商路,保证税贡入朝的安全。
聪明人只要一听,就知道圣旨中所谓保护大碛商路云云,不过都是说辞。
这份圣旨的最终目的,就是不许周钧领兵还朝。
李光弼性子直,站起身,对那内侍怒目喝道:“某问你,这可是那杨国忠的主意?!”
平日里忠于大唐的段秀实,也少见的显了怒容:“麾下士卒为了早日杀敌,于寒冬之中日夜兼程,冻死、累死、病死者数以百计……贼军近在眼前,却不许吾等上阵,如此行事,岂不是寒了儿郎们的心?!”
宫中来的内侍,听闻此言,喏喏不敢言,最后只能向周钧拱手告辞,发足跑出中帐。
周钧看了眼手中的圣旨,又看了看身旁愤怒不止的将领们,叹了口气,开口说道:“传令下去,大军在凉州城外驻扎下来,不得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