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兼任二职
天宝十四载,五月初。
龟兹镇,安西都护府。
坐在偏厅之中,周钧拿起案台上的密信,再次看了一遍。
密信上的字迹娟秀,出自长安花琼楼的解琴之手,其中这般写道:
“天宝十三载,五月。安禄山上疏,为部下求封赏。陛下准奏,下旨封安禄山部下为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天宝十四载,正月。安禄山使副将边寿平入奏,请以蕃将四十一人代汉将,陛下准之。”
“三月,陛下命礼部侍郎宣慰河北。天使到范阳后,二十余天才得见安禄山,但禄山不修人臣之礼,反以上主自居。”
“四月,杨国忠为了求得安禄山反状,命京兆尹围其长安宅第,捕禄山门客数百,送往御史台狱,严刑逼供,再密杀之。”
周钧放下密信,摸着下巴,自言自语道:“时间、人物、细节虽有不同,但历史的大方向仍然没有改变……照这般看,安史之乱怕是无法避免。”
就在这时,门外有卫士来报,说是封副使求见。
周钧先是收好了密信,接着出言,让封副使入门。
封常清走进来之后,以下属的身份躬身行礼,口中又称了一声都护。
周钧先是让封常清坐下说话,接着半开玩笑的对后者说道:“如今你也是都护了,你我二人算是平级,以后莫要那般行礼了。”
封常清苦笑,又说道:“我侥幸胜了大勃律之战,朝廷循功发来迁令,让我代程千里为北庭节度使。常清今日来,就是为了与都护商议此事。”
周钧有些奇怪:“商议?”
封常清拱手说道:“常清甘愿留在龟兹,不愿去北庭。”
周钧一愣,接着问道:“为何?”
封常清:“常清在安西职事多年,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去往它处恐水土不服。此外,大批流民进入安西,安西四镇都在拓建,民房、划保、户籍等等事务,错综复杂,牵涉甚广,倘若常清现在委于他人,恐无人能够妥善处理。”
周钧听完封常清的话,开口问道:“留在安西,你只能做得副使,如果去了北庭,别人就要称你为一声都护,即便如此,你还是不想去?”
封常清站起身说道:“都护,常清自小便在安西胡城长大,至今四十余年,先为小吏,后又跟随夫蒙灵察、高仙芝和您三位都护。这么些年下来,常清道一声肺腑之言,只有周二郎来了之后,安西才算真正有了改变……与其让我去北庭做节度使,我更愿意留在都护身边,效绵薄之力。”
周钧看着封常清好一会儿,语带双关的说道:“作为安西节度使,我行事不与常人一般,偶尔或有反常之举,做我的副手怕是要吃尽苦头。这样的话,你也愿意留下?”
封常清:“观都护行事,常有难解深意,常清起初不理解,时间久了,见得多了,才能悟出其中的苦心。常清信任都护,犹胜信任自己。”
周钧微微一笑,说道:“我会向朝廷上疏,挽留你为安西都护府的副使。”
封常清闻言大喜,连忙向周钧稽首拜道:“谢都护!”
周钧继续说道:“但我也希望你兼任北庭节度使。”
封常清愣在原地,面露不解。
周钧:“焉耆镇离金满城不过数日的路程,倘若想要处理公务,骑马来回便是。兼任二职,不会造成太多的麻烦。”
虽然不明白周钧为何一定要自己兼任北庭节度使,但封常清还是应了下来。
说完了人事安排,周钧向封常清问道:“这些日子以来,迁入安西的流民怎么样了?”
封常清:“从前年开始,到今年三月,自关中、河东、河南等地,迁入安西的流民,已有四万余人。而且,迁来人口还在加速增长。而安西四镇的本地人口,加在一起只有二十来万。一下子多出了这么些人,给四镇带来的压力都是巨大。”
周钧:“流民的住所和劳作,如何安排?”
封常清:“都护先前在龟兹镇中大兴土木,盖了许多连檐小楼,能够容纳数万居民,如今流民涌入,正好可以用来安排住所。”
“至于劳作,都护下令,官府出粮出钱,雇佣流民作为劳役,砍伐树木烧成炭薪,采石固土铺设官道,开凿水渠用来引流,再开辟荒土作为良田,这些都已经安排了下去。此举虽然能为流民提供营生,但都护府中的粮钱消耗极快,恐无法长久。”
周钧:“安西四镇,都要加盖民居和院落,往后迁来安西的人,只会更多。至于劳作,我接下来会筛选出不同职业的流民,因地制宜,开办安西官营,用来贴补都护府的支出。”
封常清点头,继续说道:“还有两件事情。”
周钧:“何事?”
封常清:“第一件事,都护早先从大食救回近万名俘虏,由于安西军的编制已满,如何安排成了麻烦……我提议择优录用,其余人全部遣散。”
周钧:“不妥。这些唐军俘虏都是忠诚之士,就地遣散恐失军心,理应全部重返军伍才是。”
封常清为难的说道:“大勃律之战时,安西军已经编
有两万人,大食近万俘虏归来,倘若全部收编,安西军怕是要扩充到三万有余。安西四镇的军屯、税赋,还有朝廷发来的定饷,根本不足以支持这么庞大的一只军队,还请都护三思。”
周钧:“这些从大食回来的俘虏,都是唐军中的精锐,往后能够派上大用场……眼下安西三面环敌,北方是葛逻禄,南方是吐蕃,西方是大食,正是用兵之际,裁减军卒并不明智。”
封常清:“但是粮饷和屯田……”
周钧:“此事我来想办法。”
封常清闻言,无奈的应了下来,说道:“还有另一件事,迁入安西的四万流民,自称应龙教徒。凡是定居之处,皆有教士传教,又有信徒自发筹资,修建了数十所应龙寺。本地居民,有不少被劝入教中。应龙之说,当下传遍安西,风头无两。”
周钧:“应龙之说,可有不妥之处?”
封常清犹豫片刻后答道:“私底下,我曾去应龙寺中听过教义,不妥之处倒也没有……但是,安西境内,过去一直都是佛教和祆教为尊。近些年来,由于吐蕃密宗作乱,佛教被打压,而祆教散落四地,缺乏管理,也是日渐式微。如今,应龙传入安西,传教势头犹如洪水,不得不防。”
周钧看向封常清,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稍安勿躁,且先看看这应龙之说,究竟是何来路,再作应对也不迟。”
封常清见周钧面有笑意,以为后者胸中已有对策,便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