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都市无上至尊 > 第109章 放弃

第109章 放弃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领头的亲兵微笑着接过太史信的口袋,伸头去看口袋里究竟是什么好东西,竟然能让太史将军念念不忘,结果“啊”地大叫了一声,吓得把口袋掉到了地上。

太史信面无表情,把口袋捡起来,从里边拿出一个“战利品”,喃喃地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次我杀了七十七个倭寇,把他们的左耳割下来装好……”

全戎的那些亲兵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听到太史信的话,也不由得一颤。那些俘虏看到太史信手里的人耳,吓得面无人色,甚至有俘虏大小便失禁。

上一章我们列举了战争目的的一些内容,这次说说军功的统计。与战争目的相对应,从械斗一般的原始社会到以击败敌人为主要目的的春秋早期,对军功的统计大抵是由军官提出,谁作战英勇,谁斩将夺旗之类,然后统治者那里论功行赏,并不需要精确统计军功。

从商鞅变法开始,士兵可以通过立下战功获得爵位,这就涉及军功的精确统计。秦国商鞅的《军功论》里边说:“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据资料记载秦国士兵每斩获一个“甲士”(军官)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仆人数个,这就使得秦国士兵每次听到打仗都很兴奋,所以有了后来的“虎狼之师”的称谓。

那时候确定战功的方法之一就是斩获敌人首级,然后系在腰间带走,或者是用马匹载运、或者用马车拉走。三国才女蔡文姬写诗说:“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说明了用马匹载运头颅是存在的。那么像太史信这样一战击杀几十个敌人,头颅往哪里放哪?如果携带这么多头颅再去继续作战是很不方便的,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记功方法——通过割下耳朵来算军功。

《说文解字》记载:“馘,军战断耳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战时割下敌人的耳朵来算军功。在古代大规模战争中,士兵杀死的敌人会很多,如果再通过收集敌人头颅来算战功就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就改为收集敌人的左耳。为什么是左耳?一是古人以左为尊,二是怕有人割下敌人两个耳朵冒充战功。这个方法也一直为历朝延用,例如《神雕侠侣》里杨过割下蒙古大军几麻袋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郭襄做生日礼物。

在大规模战斗中,战机转瞬即逝,哪有功夫去割敌人的脑袋或者耳朵?以新汉帝国为例,太史信、全戎等人几次率军与鲜卑军发生几万人规模的大战,这么高强度的战斗,哪有功夫去割敌人耳朵或者脑袋?那么计算士兵和低级军官的战果就要结合当事人杀敌的数目以及上级的观察,真正砍脑袋、割耳朵的事情已经不多见了,战绩中的水分不可避免。而太史信这样的高级将领,作用更多体现在运筹帷幄之中,衡量他们的战绩往往用的是部下的总战绩,所以经常听到斩首X万的说法,这数字是他们部下杀死敌人的尸体总数(而非真砍了这么多血淋漓的人头)。当然谁都不傻,太史信等人会把部下报上来的杀敌数和打扫战场时发现的尸首数字对比,朝廷也会对各将领报上去的杀敌数和尸体数进行比对,避免水分过大的情况。

太史信这次把他消灭的倭寇左耳全部割下来收好,其实只是模仿前代统计军功的做法。但这样的做法早已不常见,太史信这个一项以仁慈著称的将领居然把那些倭寇的耳朵一个一个割了下来,这反差中透露出的冷酷,足以让全戎手下身经百战的亲兵不寒而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