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陈西峰商路笔记 > 第185章 杜氏集团的曾经辉煌

第185章 杜氏集团的曾经辉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靠着倒腾煤炭,杜清平积攒下了第一桶金。由于实在太辛苦、身体吃不消,之后他进行转行,自己开始办工厂。

新世纪初,杜清平投资的焦化厂成立,由于经营得不错,这个焦化厂不仅是清北市的重点项目,后来也成了华宁省的重点企业。

十五年前,华宁省鼓励钢企和大型焦化企业兼并重组或联合,省里还打算大力扶持二三个300万吨以上的大型焦化企业集团,这对想要扩张的焦化企业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这样的事情,杜清平自然不会错过,他瞄上的是王军平的宁钢。

在那时,华宁省的宁钢风头正盛,全国排第五,王军平也被称为“钢铁宁王”,如果能抱上宁钢的大腿,杜清平的焦化厂就真正发达了。

杜清平去宁钢沟通了十多次,最终王军平感动于其诚意,拍板投资。于是由杜清平的焦化厂、王军平的宁钢和华宁省国资委共同出资的双平钢铁集团成立了。

杜清平和王军平的名字里都有个平字,于是联合成立的集团便取名为双平。

杜清平一直认定王军平是自己“生命中的贵人”,他觉得是自己的一句话最终打动了王军平,“你要建设全国最大的钢厂,我要建全国最大的焦化厂,我愿做你的马前卒”。

经过这样的联合运作,杜清平最终成为华宁省的“焦化大王”。

五年前,华宁省的主要领导决定支持焦化企业的并购重组,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国际化企业”,并且点了杜清平的名,如果按照这个路子走,杜清平也许能成为“全国焦化大王”。

不过,当时整个产业链都不太景气,开始准备接班的杜孟哲觉得再干焦化意思不大。

那么接下来应该干什么呢?

当时的大风口是金融,尤其是有牌照的金融机构被各路资本疯抢。

有着金融专业背景的杜孟哲也想从事这个行业。

于是在三年前,杜孟哲成立了五湖金融,新名字听起来就很“金融”,只是没有金融牌照,金融业务怎么开展呢?

只能化钱来买,反正杜孟哲手上有钱。

他先后购买了华宁银行1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购买了天宁市商业银行15%的股权,成为了第一大股东。

说实话,陈西峰鉴于杜氏集团的主要业务,根本不想入股其中,他看中的是天宁市商业银行的股份。

天宁市商业银行的总部就在天宁省的省城城市——天宁市,而天一山庄就在天宁市的郊区。

象这样经济效益不错的商业银行的股份非常吃香,现在就算陈西峰再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

杜氏集团之所以拥有15%的天宁市商业银行的股份,主要是天宁市商业银行原先是有天宁市国资背景的银行,后来进行转制,国资退出的这些股份对外出售,得到内部消息的杜孟哲才有机会进行购买。

对于杜氏集团来说,杜孟哲的意外身死,不仅连累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大跌,而且许多公司开始催债。

整个集团欠了许多钱呢?大约是60多亿,但是总资产500亿的杜氏集团居然还不出这些钱!

主要是钱都用来买公司了,现金流太紧张了。

杜氏集团的500多亿资产里面,居然只有2亿多元的现金。

难怪陈中林不想做杜氏集团的总裁,一方面是杜家的人不相信他,让他做事缩手缩脚;另一方面也是杜氏集团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境。

为什么杜氏集团会沦落到这么惨?主要是收购来的这些公司并不赚钱。

杜氏集团最主要的业务焦化厂受环境保护政策影响,开始限产,收入收到影响。

杜孟哲投资收购了几家铁矿,有人说,家里有矿,还怕没钱?而且前阵子铁矿石价格这么高,按说也应该能大赚一笔。

只是不凑巧,这些收购来的铁矿仍然处于环评阶段,光投入没产出,还处在烧钱阶段。

当所有的意外情况都一起发生时,在地产、金融等领域深耕数年,眼看苦心经营的杜氏集团正在步步失守,杜清平已经来不及心痛,强撑着病体拼命找钱缝补加速裂开的窟窿。

生死存亡时刻,盟友们不见了,合作伙伴们也开始倒戈相向以求自保,早就守候一旁、包括陈西峰在内的同行们则准备开始瓜分杜氏集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