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 第523章 地产开发

第523章 地产开发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珠江新城计划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亦是一次商业尝试。

朱由榔知道这种模式在未来肯定可行,可在当下却不一定管用。所以定下大体规则后,他又让太子朱慈煊担任工程总管,工部侍郎和广州知府分任副总管,盯着下面的官员把事办好。

朱慈煊任监国期间兢兢业业,在内阁六部的辅佐下把两广治理得不错。百姓安定,前线稳妥,股票交易所也有十几家新公司,可以说百业兴旺。然而海外传来的瘟疫让他这个监国差点翻车,一度惶恐不安。

所以,担任珠江新城的工程总管后,他没有只盯着人事任免和钱粮,反倒经常去到工地查看进度。

当他看到数条平整的大马路一起向北延伸时,忽然感到这是一场巨大的浪费。

奢侈,实在太奢侈了。

比如仅横竖四条宽十丈大街,长二里的大街,所耗费的铺路材料就高达万吨。

煤渣、沙子和砾石虽然都不值什么钱,运到工地却很贵。比如一吨煤渣从香江岛运到工地码头就要一两运费。如果不是靠着珠江用船运方便,耗费则更高。

再算上装卸、混合砂浆搅拌、夯实路面等工序所耗费的人力工时,修一里大街要耗费几千两。

再加上大量民巷也要求铺平夯实,光修路的花费就是天价。

又比如排涝的沟渠,每一条巷子都要挖。

而这一切本可以全部节省下来,毕竟为民宅修路本就不是朝廷的份内事。再说,土路又不是不能走,乡野间不都是土路吗?除了下雨泥泞,没什么不方便的。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再次找到父皇请教。得到的答案让他再次刷新对经济的认知。

朱由榔把这次修城称为大基建,修路挖渠的标准定得那么高,可以说是故意为之,目的就是把钱花出去。就算最终耗费突破预算,他也会发行国债来填补窟窿。

朱由榔问道:“你想想,大量有钱人逃回乡下,工厂停工,港口停工,商铺停业,如果顺应自然,广州要多久才能恢复元气呢?”

朱慈煊一下子被问住了,因为这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有很多因素还互相影响。

尚可喜带清军离开广州时,城内还有四五十万人口,比瘟疫后的数量还多。如果以这个为参考,如果能尽快恢复海贸,恢复到巅峰的七八十万,保守估计要再等两年。

朱由榔继续道:“两年算快的了。如果我们无所作为,有些人可能还要往乡下逃。这次不是因为瘟疫,而是因为城内赚不到钱,先回乡下缓缓。现在我们招募两万民夫,等于为两万户人家解决了收入问题。他们有了钱就会买东西,然后就会有更多人回来做他们的买卖。一来二去,广州慢慢就复活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修新城,算是一种以工代赈。就算不修这个,也要修点别的,比如说雇一万人去挖坑,再雇一万人去填坑……把新城修得好一些,算比较有价值的一种,不是吗?”

朱慈煊听到以工代赈这几个字,忽然豁然开朗。如果把修新城视为一种灾后赈济,很多奢侈的举措就变得很合理了。扒房再建房,比挖坑再填坑确实好很多。

朱慈煊还想到,广州一年的商税高达二三十万两,如果能早恢复一年,光多征的商税就足以弥补修路的花费了。

“父皇,那我们为什么不把路修得差一些,省出的钱把地方修大一些呢?这样还能安置更多人。”

“为什么要修大一些,足够安置第一批人就够了。一次修太大了,我们还怎么卖下一块地?”

……

几十个老板听完珠江新城的计划后,立即与幕僚、账房们研究“地产开发”生意的可行性。

有些老板想了几天之后恍然大悟,什么地产开发,说得云里雾里的,说白了不就是盖房子和卖房子吗?

如果青砖、瓦片和房梁等材料齐备,找几个人盖一座宅子也就花费一两个月时间。先买个二三十亩,先盖个二十座试试。

有人买就继续盖下去,没人买撂荒就是了。

只要不一下子盖太多,就不会亏太多。就算没人买,分给自己的伙计住总是可以的。

还有一些老板的想法则十分乐观。

他们认为广州确实太拥挤了,没有人会觉得住起来会很舒服。

尤其这两年赚到钱的人,比如御林军的军官,洋行的掌柜和伙计,倒买倒卖的商贩等等。

只有兜里有个几十两,谁不想拥有一座房子呢?现在的姑娘这么抢手,哪个黄花大闺女不想嫁个有房的人?

这些老板们判断,环境更好的新宅也许比城内的老宅还抢手。四十两?太保守了。三厢一堂的小宅起码可以卖上六十两,就是八十两说不定也有人要。

至于沿街商铺,乐观的老板们认为至少可以卖上二百两,毕竟一铺养三代嘛。如果价格暂时上不来,还可以先出租,等到人气旺了再卖。再不济,给闺女当嫁妆陪嫁也行呀。

还有一些老板比较务实,去佛山和顺德的窑厂问砖瓦的价格。

答案令他们惊喜,因为瘟疫影响,现在砖瓦窑都不怎么敢开工。如果老板们大批量采购的话,窑厂可以给老板们打八折。

如果提前支付货款,七折也不是不行。

窑厂还告诉老板们,最近砖瓦匠都闲得发慌,提前去雇可能谈个好价钱。

总而言之,各怀鬼胎的老板们大多参与了土地拍卖会,且多多少少出手买了一些地。

有的老板谨慎些,只买了三四十亩,有的一出手就是两三百亩。

临大街的地块是最抢手的,几个大老板轮流举牌飙价,把一亩地炒到六、七百两。

土地拍卖会结束后,李汝珍看着三十多万两银子发呆。他怎么也想不到卖地比收商税还来钱,轻轻松松就把修路的钱赚了回来。

想到未来还可能有第二个新城,他觉得必须把第一个新城建好。

“一亩荒地卖两百两,以前我怎么没想到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