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铁血残明之南洋崛起 > 第135章 一百万两

第135章 一百万两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吴三桂的言论,得到不少将领认同,引起众将交头接耳私下议论。

  多尼则非常不满,当初是吴三桂力主固守大理,他和赵布泰也是极力附议,一起上疏京师奏请此策。

  如今一年数十万两银子投进去,得到一个“无用”的评语,让顺治皇帝怎么看?让那些坐着享福的八旗贵胄怎么看?

  他早已从和硕亲王降爵为多罗信郡王,磨盘山一战后,又被顺治罚银五千两。再背上一个战略失误的评语,再降爵岂不是要成为贝勒、贝子?

  然而事实摆在眼前,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大理、楚雄两府现在不光在消耗明军,同时消耗得清军肉疼。且不说持续的冲突,让绿营和八旗兵免不了有战损。光后勤补给和修筑城防,就快把昆明耗干吃穷了。

  大理洱海边是有不少良田,但想种出粮食,光有良田是不够的,还要有人去田间劳作。犁田耕种,挑水灌溉,清除杂草,收割稻谷,样样都需要大量人力。

  当初明军撤往永昌,大量感恩西营仁政的百姓拖家带口追随。白文选坚守玉龙关时,清军到处搜集粮草,抢劫财物,又杀了一大批,剩下的百姓非常稀少。

  后来永昌分田地的政策通过各种小道消息传到大理,很多百姓走山间小道,绕过监视自发前往。马宝在几个县扫荡时,又有一部分百姓跟着跑了。

  现在大理乡间百里无人烟,偌大的中等州府只剩下不到两三千人丁。靠这么点人种田养活几万大军简直是痴人说梦,只能从昆明往大理运粮。

  从昆明到大理有六百多里,几乎全是山路,有官道也不好走。

  去年散落在大理、楚雄、昆明一带山野密林里的溃兵散卒非常多,平时也不知道靠什么生活,但只要清军运粮辎重队稍有松懈,他们就聚集起来拦路劫杀,抢粮上山。

  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道路不靖,每次运粮只能派几百士兵保护,路上消耗的粮食比送抵的还多。

  吴三桂组织过好几次上山搜寻的行动,招降明军溃卒,效果都不佳。整个云南几乎都是高山密林,大部队行军很难,小股部队躲藏却非常容易。

  很多土司也是两面三刀,明面上对清廷顺服,暗地里接济窝藏一些明军溃卒,谁又能知道?

  愿意投降的早就投降了,能坚持到现在的士兵都是死心眼,很多都是抱着杀一个鞑子不亏,杀两个够本的心态活着。他们宁愿在山上当野人,也不下山投降。

  很多士兵被抓俘虏后,都高喊着“晋王会回来替我报仇”,然后慷慨赴死。

  为了解决吃粮的问题,吴三桂不得不命令辅兵和二线部队在洱海边屯田,企图让大理自给自足。抽调去种田的兵丁多了,又会削弱防卫力量,又需要继续往那边增兵。

  面多加水,水多加面,一通折腾下来,整个大理、楚雄两府已经吸住了六七万绿营。

  全国才六十多万正式领军饷的绿营兵,光大理就投入一成半,其他地方怎么可能够用?

  洪承畴提出元江府这个战略目标,就停止了发言,坐在一边听着大家讨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