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没有诗,你敢上吊?
方愈点头,集中力量先把这两处搞完是对的,要不然总拖着那么多人手,其它地方正着急等人呢。
“砖窑场那边加了这么多畜力,应该能提早烧窑吧?”方愈问。
赵老头点头,道:“老樊说了,两天之内可以开烧,而且是一次烧两窑。”
这时候砖窑比不得后来的轮窑,一个窑烧的砖也就是一万块多点,一年也就百万块左右,还不到轮窑的十分之一。
但这是一帮流民从无到有的第一步,也是他们流亡千里,在这里立足的第一步,意义还是很重大的。
方愈听了也很高兴,表示出砖的那天应该要搞一个小型的纪念活动。
赵老头则听说了米店的事,这会问道:“要建个大型米铺的话,是不是也要把商业区那边的地收拾一下?”
在野外起房子和城内可不一样,先要砍树烧草,还得把草根树根都清理干净。
遇坑要压土,遇土包要铲平,最后还得找几头牛拖着大石碾来来回回压上好几天,总之费事的很。
方愈摇头道:“那是乔家的事,我们不用管,他们缺人就应该自己招……。”
方愈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众流民在大声喝彩:“套上了,终于套上了!”
秀才颜景生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把绳索挂上了横梁,现场的流民们也都为他的成功感到欢欣鼓舞。
方愈看到颜景生长出一口气,无比眷恋的看了一眼夜空(草棚顶),就准备把脖子往绳环上挂。
“秀才,你等一下!”方愈忽然喊道。
颜景生动作停了一下,回头道:“晚生去意已决,东家就不要再多费口舌了。”
和流民们不一样,颜景生是雇佣过来的嘛,当然是要喊东家的。
不过方愈这个东家却不是来挽留他性命的,方愈走到秀才旁边,问道:“你的诗呢?”
颜景生一头雾水:“诗?什么诗?”
方愈道:“绝命诗啊,你们读书人在上吊的时候,难道不应该留下一首好诗,以诗明志吗?”
还有这个规定?颜景生的脑子顿时就懵了,毕竟十里八乡的也没几個秀才,上吊的秀才更是没听说过。
不过他想想书上的那些人物,好像在死前确实都留下了诗句。
比如苏轼的-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比如唐寅的-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苏轼和唐伯虎都是这样做的,想必这个规定大约是真有的,颜景生心想。
方愈担忧道:“你们读书人喝杯酒都要来上两句,现在临死了却没有诗句,这要是传出去……”
颜景生脸色羞红,诗他当然是能写的,但这绝命诗是要传出去让人听的,这能瞎写吗?
颜景生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好的,最后拱手承认:“晚生一时想不出来。”
“什么!你没有诗?你没有诗还上什么吊!”
方愈听了瞬间变脸,也不那么和和气气了,挥手就招呼道:“把他的绳子和凳子都撤了,他要是没有好诗,就不准还给他!”
高二、高三两人扑过去,一人把颜景生拉了下来看住,一人忙着解绳索,收凳子。
颜景生看着上吊工具被没收,眼睛直愣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