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游戏竞技 >这个屋里 > 第一百四十八章 官渡之战论述领导才能

第一百四十八章 官渡之战论述领导才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曹操与袁绍,如同经典的领导教科书。一个阐述着成功的领导案例,一个阐述着失败的领导案例,于今天的公司管理颇有参考意义。

  荀彧是三国时期顶尖的人才,他原先是袁绍手下。他判定袁绍不能成事,于是跑到曹操的阵营当中。他对曹操的治军方略深为叹服!

  贾诩是三国时期一流的人才,他说:“因为张绣言听计从,所以不忍心离去。”

  贾诩知道张绣不是能问鼎天下的人,只是不忍心离开他而已。但在曹袁两大阵营的VS过程中,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终促成了张绣归附曹操的重要决定。

  贾诩在张绣跟前把归附曹操还是袁绍作了经典的对比,他对张绣说:“①袁绍外宽内忌,忌讳很多,而曹操宽容大度,能成就王业的人不会对曾经的过节耿耿于怀(打消张绣宛城之战的顾虑);②袁绍兵多将广,投靠他,他不会以我为重,而投靠曹操,曹操不会亏待我们的;③曹操尊天子以令不臣,是大汉丞相,我们站在曹操一边,是归顺,而站在袁绍一边,则是附逆!”

  张绣本来也不是什么英才,不是刘备孙策孙权能成就大事的人。自己手头低,刘表这种人根本靠不住,也就只好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归顺了曹操。

  曹操何等枭雄?他当然欢喜,他亲自拉着张绣的手,表示很亲热!

  关于曹袁的实力对比,最有名的论断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很值得读者去背诵的一个段落就是郭嘉论“十胜十败”,是赤裸裸的把袁绍和曹操作了对比。实际上也是罗贯中对领导的一种期望!什么是好领导?请看《三国演义》郭嘉论十胜十败。

  在人才学方面,曹操明显领先于袁绍。无论是对人才的定义,还是对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对人才的任免,曹操可谓知人善任。至于孔融和荀彧之间的对话,顶多是阵营双方人才的差别,但不是导致战争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在领导制度中,组织行动的结果起决定性因素的往往是领导者的决定,领导者本人的才能品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袁绍阵营一方的人才,是很优秀的,真的。所以是袁绍这个最高层领导,拿着雄厚的人力资本,不会运用,输给了曹操,怪不得人才自身。

  我们还要看看官渡之战的背景,其他各方势力可否有动静?关中各路军阀没有动静,互相盯着对方;刘表被郭嘉一口咬定是“守城之贼,座谈客耳!”不会有什么动静;刘备也看出袁绍虽盛实衰,借机跑了,后来古城聚义,投靠了刘表;孙策骁勇不让乃父,却出了意外,其弟孙权坐领江东,需要稳固基业,不愿轻出。所以黄河两岸,曹操和袁绍可以正儿八经的大干一场了,一决雌雄!

  延津白马两场战役中,河北名将颜良文丑果然是被“一战可擒”,不值一哂。

  先前,田丰建议袁绍联合徐州刘备一起攻打曹操,结果袁绍因自家小孩病了,所以提不起精神。导致曹操很顺利的把刘备赶出了徐州。刘备投靠袁绍,建议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沮授这时候建议不要急于与曹操大规模决战,应该进行四处骚扰,疲惫曹操的有生力量。打消耗战,这样稳操胜券。袁绍没有采纳。

  现在袁绍大举进攻曹操,恃众逞强。曹操军队粮草虽然没有袁绍的多,可将士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所以两军对决,速战于曹操战略上有利。在速战和缓守的决策上,田丰和沮授这两位拔尖的人才却因为顶撞了袁绍,反而被袁绍收监下狱。

  门多故吏,是袁氏集团人力资源的一大特点;唯才是举,是曹操阵营的一大特点。袁绍麾下不乏良将谋士,丝毫不比曹操弱,可是曹操对正确的观点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而袁绍往往听不进正确的意见。作为拥有决策权的领导,二人分出了的高下。

  曹操不敢与袁绍硬碰硬的决战,于是退守官渡。袁绍气势汹汹的扑过来,双方进行了如土丘、发石车、挖地道等技术性的攻守对抗,但也就僵持在官渡了。

  曹操有些忧虑,他担心西凉马腾,荆州刘表会有什么动作,不能这么耗下去。刘晔进来,看出了曹操的心思,他说道:“袁绍恃众凭强,明公扼守官渡,袁绍虽众,也不能进,这不正说明袁绍也不过如此吗?”

  袁绍的确也不过如此,恃众逞强也不过如此。

  曹操往许都催粮,许都荀彧来信,信中说道:“待其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曹操彻底打消了退兵求和的念头,要“等待敌方阵营发生变化,然后出奇制胜”,就能一统北方,进而一统天下。看谁能坚持最后五分钟?看谁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

  曹操精明的头脑,无时不刻不在审视着阵营的双方,等待着变化。袁绍觉得自己仿佛稳操胜券,所以就没有曹操一般的机警和持重。前者机警的等待时机,后者将马虎大意。

  沮授因为反对袁绍急于进兵,而被袁绍以“乱我军心”为由监守军中。沮授戴着撩铐要见袁绍,他告诉袁绍:“乌巢粮草重地,主公奈何疏忽?”

  “还用得着汝说?”袁绍不屑。袁绍的态度拒人千里之外……意思是还用得着你沮授提醒?要不是看在你沮授“跟随我多年”的份上,早把你这人才砍了。

  沮授看出袁绍在人事任职上的巨大疏漏,乌巢是袁军的囤粮之所,可是袁绍派淳于琼去守乌巢,等于把乌巢拱手让给曹操。

  淳于琼这个人在《三国演义》小说里也借孔融之口说是“名将”,打架有两把刷子,满打满算也就是颜良文丑一流的武夫。但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嗜酒如命!军人不反对喝酒,但是酒鬼却是不行的。乌巢屯粮之地,交由一个酒鬼去守,这不是把自己的前景当儿戏吗?沮授可以说冒死进谏,不可谓不忠。关键是袁绍不听。

  是人才会有缺点,人无完人嘛。

  但袁军的弱点不止如此,皆因领导的不能调度而使弱点尽行暴露。

  审配和许攸是人才,可以肯定这点。审配对袁氏集团如同沮授,忠心不二,但为人缺乏大局观,有刚正不阿的一面,但没有通盘考虑的思维。本来通盘考虑应该是袁绍这个最高领导要履行的责任,偏偏袁绍也没这方面的考虑,袁绍是很平庸的。

  许攸起码开始也是忠于袁绍的,不能因为后来他投靠了曹操就认为他喜欢反叛。没人会喜欢背叛的,他对袁绍很热爱。可是他为人有些贪,贪而不智,不知道适可而止,估计还喜欢中饱私囊。

  于是,袁绍、审配、许攸这三个人,一个是领导,一个在后方工作的忠诚人员,一个在前线为领导谋划的谋士,这三者之间发生了故事。这个故事改变了袁曹阵营双方僵持的局面。

  曹操实在是没粮食了,他不得不焦急的等待“变化”,然后“用奇”制胜。他又写信到许都催粮,结果这封信竟落到了袁绍阵营许攸的手中。许攸一看,大喜!赶忙跑到袁绍的营帐内,告诉袁绍:“曹军缺粮,我们引一军去袭许都,大事定矣!”

  袁绍这位领导确实平庸,但要装作高明,在属下面前要懂得深思熟虑一番。殊不知,领导的判断能力正是来自于他的大局观和未雨绸缪的思虑。袁绍没有这样的能力,他反过来问许攸:“你怎么不知道曹操是故意丢下这样的书信呢?”

  领导这么问,其实有对自己的观点肯定和带有责问下属的意味,许攸如何能分辨?又怎么分辨?许攸就没有分辨,他知道袁绍这种领导是不能辩论的。

  恰好此时,审配从邺城来信,信中说明许攸的全家被逮住了,而且关进了大牢。听后主公发落,原因是腐败。

  袁绍一看这书信,把许攸一顿骂:“还好意思来出言献策!”

  许攸被骂得灰头土脸。他出了营门,自己的家小落入审配手中,还得保全?恨不得不活了!一想,不如索性去投曹操。于是,曹操久等的变化和机遇就来了。

  袁绍阵营内,人才们的摩擦老早就有,从人力资源学的角度很值得研究,但这里不做重点讲。许攸为人贪婪,喜欢财货,这是要不得的,用这样的人要么把话讲明,要么拒之不用。审配为人忠诚刚正不阿,而且勤勉尽责,可试想?两军对垒,许攸和领导在前线,处理事情不做缓冲周全的考虑,动不动就是把人家全家都关押了。古时候关押那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覆巢之下不会有完卵,许攸的感受可想而知。

  袁绍作为一个领导,首先他没有尊重人才的风度,他还自认为血统高贵乃当今名仕。他跟领导这一角色差的太远,他没有周武王那样的政治立场和道德修养,也没有曹操那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跟魄力。光说这件事情上,你起码尊重下属,考虑下属的观点,许攸捡来的书信要是真的呢?要是许攸的判断是真的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