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第734章 第一部院线电影

第734章 第一部院线电影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后世中国的电影观众,提到贺岁片,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冯晓刚的电影。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应该说是“冯晓刚+汪硕”的电影,与其说冯晓刚的电影是“京味儿”,不如说是“汪硕味儿”。

在汪硕儿以前,中国文坛并不是没有“京味儿”浓重的作家,比如老舍先生,作品中的京腔京韵比汪硕要浓得多。

而汪硕的做的最出彩的地方,是在于写活了一帮燕京城里的边缘人和落魄者,他们是这个社会上最为躁动不安的阶层。

他们急迫地寻求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却由于没有受过充分的教育,由于眼界的狭隘以及种种生存和发展的困难,由于世俗社会的裹挟,只能变成一个个闭目塞听玩世不恭的逍遥派,美其名曰“顽主”、“老炮儿”。

在汪硕的当中,有思想僵化的父母、虚伪的道德家和作家、擅长窥探和干涉别人隐私的邻居、坑蒙拐骗的生意人、狂执愚昧的执迷者和庸俗自得的小市民,形形色色的人物组成了燕京这座城市最底层的生态。

汪硕采用文字方式描绘出这些形象,其猥琐、丑陋、尴尬的面目一一毕现,堪称社会丑陋大全,这也是汪硕作品当中所体现文学性和思想性最重要的地方。

但在改编成电影之后,冯晓刚和汪硕在处理上采用了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将那些“恶”采用了柔光处理,让它们也显出了几分可爱和诙谐。

这当然是讨巧的做法,从结果来看,也很符合现代商业运作的规律。

冯晓刚因此名声鹊起,汪硕在文学道路遭遇阻难之后又在戏剧创作上收获了巨大的名声,他们成了黄金搭档,也为中国影坛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甲方乙方》首映的这天晚上,首都电影院的放映厅内两分钟之内必有一次哄笑声,观众的笑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为这部电影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电影只有87分钟,演职人员表播放的时候,放映厅内的灯光亮起,掌声雷动。

刚刚走上台的冯晓刚心潮澎湃,连连朝观众席鞠躬。

这个时候的他,还不是那个说出“我不拍电影,中国观众看什么”的电影狂徒,电影首映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笑果”,着实令他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动。

《甲方乙方》当然不是什么影史佳作,在场很多人在看这部电影时,甚至会觉得这部电影压根就不叫电影,而更应该叫小品集锦。

但这部电影有个最大的好处,是能让观众在电影院里肆无忌惮的笑出来。

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这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1995年12月24日,《甲方乙方》正式登录全国各大院线。

当然了这个“全国”水分很大。

自1993年电影改革以来,中国电影一直在经历着阵痛,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各地电影发行公司各自为战,全国院线一盘散沙,电影市场鱼龙混杂。

林为民提出了“贺岁档”和“贺岁片”这个宣传概念,人家是领导,动动嘴就可以,但下面的人,不跑断腿是不可能的。

自从于东到了文华影视之后,公司人员迅速膨胀到了12个人,多出来的这些人,全部都是负责宣传和发行的员工。

这些人都是于东在一年多的工作时间里,与各地发行公司、院线打交道结识的,一下子笼络到这么多人,也令文华的几位元老对这位新来的总经理刮目相看。

能码人,也是一种能力。

从电影定档到宣传,再到上映,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于东带着几个发行人员跑遍了国内的各大城市。

以前在燕影厂的时候,他们搞发行就是卖拷贝,一杯酒一个拷贝,能卖多少拷贝,全靠发行人员的酒量。

现在情况不同了,公司要的是票房分成,前两年电影改革刚刚实施,政策利好,分账比例基本由片方与院线自行商定,6:4开是常态,长期放映的电影后期分成比例可能会进行调整。

但在1995年确定引进10部进口大片后,这部分进口片按照制片、发行、院线三方35:17:48的比例分账。

也就是在今年,《红樱桃》等国产影片也开始根据同样比例,实施票房分账。这次的分账比例确定,对于具备发行能力的电影公司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但对一些单纯从事制片的电影公司来说,却有很大的影响。

文华影视虽然创建时间不长,但与燕影厂关系密切,制片、发行两项产业环节,紧紧的攥在自己的手中,并不影响收益。

《甲方乙方》是文华影视主控的第一部院线电影,也是于东当上总经理后的第一次重大考验。

一个多月时间,他带着几个员工跑遍了国内20座大中城市,胃差点喝出血,与20个省、市多家院线签下了合同,给《甲方乙方》的放映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这要是程凯歌或者章艺谋的电影,压根不用费那么多事,各地发行公司和院线得抢着来跟于东签合同。

《甲方乙方》首映的这天,于东人在湖南,他刚跟cs市电影发行公司的何总喝完一场大酒,身上酒气熏天,身边跟着的下属张贵友也没好到

哪里去。

送走了何总,于东和张贵友站在路边打了一辆出租车,刚上车开了没多远,车子停下,于东踉跄的从车上下来,蹲到路边吐起来没完。

出租车等的不耐烦,张贵友只能先付了钱让出租车离开。

他给于东拍了拍背,等他吐得差不多了,才扶他起来。

“于总,感觉怎么样?”

“没……没事。”

刚才的酒局,张贵友喝了半斤多白酒,于东至少喝了一斤半,还能说话,已经很不容易。

他怕自己醉的太厉害,在下属面前出洋相,于是说道:“老张,我们俩走走吧。”

“好。”

两人走在长沙的马路边,于东身形晃荡,张贵友扶着他。

“今天真喝多了。”

“你就是太实在了。你看那个何总,一看就是老滑头,跟你喝了一晚上,可能连一斤都没喝到。”张贵友说道。

于东笑了笑,“我们干发行,人家是大爷,不得伺候好吗?”

他又问道:“怎么样?跟我跑了快半个月了还适应吗?”

张贵友是西安人,今年三十出头,原来是西影厂的发行员于东跟他是出差认识的,半个多月之前,于东凭借着“林为民”、“章艺谋”的名头成功将他忽悠到了文华影视来,一来就全国各地的跑。

“有什么不适应的?干了十多年发行!”

“辛苦了。”于东说了一句。

“不辛苦,钱到位了就行。”

张贵友之前在西影厂工作,之所以愿意跳槽到文华影视来,一方面是因为现在各地制片厂江河日下,有的制片厂还响应国家政策搞下岗,一方面也是因为于东承诺的薪资待遇。

张贵友来文华还是搞发行,但工资比在西影厂的时候多了150块钱,不仅如此,出差每天还补助20块钱,一个月要是全在外面跑,那就是600块钱,比工资还高。

对于他们这些搞发行的人来说,出差是家常便饭,但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出差的,他们的工作是为新电影工作铺路,有新电影,他们就有出差的机会,没有新电影,想出差也没机会。

总的算下来,张贵友从西影厂跳槽到文华影视来,虽然放弃了国企的铁饭碗,但综合收入实现了翻倍。而且他是自己主动辞职的,比那些被动下岗的同事们体面多了。

“呵呵,以后干脆别叫伱老张,叫你老钱得了,死认钱!”于东笑着调侃道。

“你还没成家,不理解我们这些中年人的辛酸。”张贵友叹了口气,又说道:“真羡慕你啊,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总经理。”

“我也是遇上了贵人。”

“别人怎么没遇上呢?领导要是没发现你身上的闪光点,怎么会对你委以重任?”

张贵友丝毫没有负担的拍了个马屁,于东笑了起来,“就不许领导有看错的时候?”

“就冲着你这份酒量,领导也没看错人。”

二人说说笑笑,一路步行,距离住的酒店也不远了,于东说道:“干脆走回去吧。”

“听你的。”

“唉,《甲方乙方》今天就上映了。”于东突然感叹了一句。

张贵友从他的叹息声中感到了沉重的压力,说道:“我们这次的发行任务已经完成的很漂亮了,上映规模至少比绝大多数电影都要大。”

于东摇了摇头,“我担心的不是这个。”

一部成功的电影,制作、宣传、发行缺一不可,宣传和发行做的再好,如果电影制作水平跟不上,也是白费。

“我们的电影水平不错,别那么没信心。”

“我不是没信心。只是期待……”

张贵友明白于东的意思,别看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总经理,但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如何能够服众?

《甲方乙方》是于东第一次独挑大梁,为了这次的宣传和发行,不知道喝了多少酒,熬了多少夜,如果票房成绩不理想的话,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别想了,想也没用。尽人事,听天命。”张贵友劝道。

于东点了点头,他能做的已经做了,想的再多也没用。

于东再回到燕京的时候,距离《甲方乙方》上映已经过去了三天时间。

回到燕京,他第一个关心的,当然是《甲方乙方》这几天的票房情况。

这年头还没有票房统计系统,票房统计全靠各地发行公司的信息汇总。

但因为上映时间不长,各地发行公司的信息还没反馈到文华这边来。

于东想打听电影票房,只能打听到燕京当地的票房成绩。

他回到燕京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直接来到办公室,连家都没回,打出去了几个电话之后,就一直坐在办公室里等待着回音。

过了一个多小时,办公桌上的电话终于响起,他迫不及待的接起来。

“徐经理,怎么样?”

电话那头的是燕京电影发行公司的徐经理,“呵呵,你猜!”

“我的老哥,你就别为难我了,赶紧说吧!”于东催促

道。

“年轻人,没耐心。”徐经理说了一句,停顿两秒,然后说出了一个数字。

于东听完之后表情和动作陷入了停滞,有些不敢相信的问道:“你确定?”

“废什么话?逗你玩我有意思?”

被徐经理怼了一句,于东丝毫不见恼怒,反而眉开眼笑,“谢谢老哥了,过两天请你吃饭!”

“请客吃饭是肯定的,这顿庆功宴少不了。”徐经理笑呵呵的说道。

于东又跟他聊了几句,挂断电话之后,于东忍不住傻乐了两声。

这时,办公室的门突然被人敲响。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