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宋的天空 > 第九十二章 二次罢相

第九十二章 二次罢相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弭德超被法办,太宗也知道自己冤枉了曹彬,“上悟其谮,进封(曹彬)鲁国公,待之愈厚。”太宗幡然醒悟,又下诏进封曹彬为鲁国公,给了曹彬更加优厚的待遇,曹彬也是因祸得福。

太宗对赵普道:“朕以听断不明,几败大事,夙夜循省,内愧于心。”

赵普随即给太宗送上一顶高帽子,道:“陛下知德超才干而任用之,察曹彬无罪而昭雪之,有劳者进,有罪者诛,物无遁情,事至立断,此所以彰陛下之圣明也,虽尧舜何以过是哉!”

太宗听赵普这么说,心里很快就释然了。

◆皆大欢喜

在太宗跟赵普君臣二人的一番神操作下,魏王赵廷美和宰相卢多逊被贬出京师,死的死,亡的亡,太宗解除了大宋朝皇位的继承危机。

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功高盖主者身灭。”危机既然解除,赵普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赵光义对宰相宋琪道:“赵普功高,朕不忍心再劳累他,应该让他享清福了。”文明殿学士李昉在大臣中能力最为突出,太宗于是任命其为参知政事,随时准备接替赵普。

赵普再次拜相后,扳倒卢多逊,解除了自己的家族危机,也安了朝廷众多支持者的心,他的目的也达到了。

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赵普已经六十二岁,这时候,他在宰相的位子上已经干满了两年。赵普自感朝堂非他久待之地,便以年老体衰为由,向赵光义提出辞呈,“臣已老迈,不能理繁,乞陛下怜臣枯朽之体,允解政事,则生死而肉骨矣。”乞求陛下可怜我枯朽的身体,如果能解除我的相位,那可是令死者复生,使腐骨长出新肉的大好事啊!藲夿尛裞网

一对人精,一个主动提出要走,一个也不挽留。太宗下旨,允准赵普辞去相位,出镇武胜军节度使。

当晚,太宗在长春殿设宴为赵普践行,宰相宋琪、枢密使王显等作陪。

席间,太宗感慨万千,道:“朕与卿自布衣知遇,不觉已近三十载,朝廷赖卿扶持,此行只遂卿之志,朝廷遇有急事商议,卿闻命之日,当即随使而来,勿负朕望!”赵普离席跪倒,叩谢皇恩。

酒至半酣,太宗诗兴大发,当场挥毫作诗一首,赐与赵普。诗云:“忠勤工室展宏漠,政事朝堂赖秉扶。解职暂酬卿所志,休教一念远皇都。”

赵普感激涕零,捧诗而起,道:“陛下赐臣诗,当勒之于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太宗闻听此言,也为之动容。

长春之宴,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枢密使王显等在一旁作陪,老是看太宗穿的衣服,看得老赵心里有些发毛,就问他是什么情况?

王显道:“陛下所衣袴,文缕俱倒。”王显的意思是说,皇上,您的衣服怎么这么抽抽巴巴的。

太宗哈哈大笑,道:“朕未尝御新衣,这都是浣洗次数太多了才这样的。”接着又道:“盖念机杼之劳苦,欲示敦朴,为天下先也。”太宗身为皇上,还穿着洗过多次水的旧衣服,也算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节俭表率了。

当夜,君臣尽兴而散。

第二天上朝,太宗对宰相宋琪道:“赵普对国家有功,朕现在选择了一个好地方让他居住,不想再让他操劳国事了,朕赐诗一首,赵普感激,朕也为之落泪。”

宋琪道:“赵普到中书省,与臣道及陛下大恩,说来生愿效犬马之力,今天又听到陛下您的这番话,君臣一场始终如一,可谓两全哪!”

太宗点头。

◆朝堂大换血

赵普回归首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初,次相沈伦生病,他敏锐的神经觉察到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来临,朝堂一定会有大动作。

沈伦不愿意迫害魏王赵廷美,也不想整

治卢多逊,更不想卷入其中受到牵连,就以告病为由,多次上表请求致仕。

魏王赵廷美谋反之事过后,卢多逊被逐出了中书省。四月,沈伦以不能觉察卢多逊罪行而被罢相,七月,沈伦以左仆射致仕,赵普由此成为了独相。

为防止赵普一人专权独大,太宗立即给赵普配了两位助手,将枢密直学士窦偁、中书舍人郭贽二人召入中书省,提升为参知政事。

窦偁,字日章,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后汉乾祐进士八岁当上了大宋副宰相,没出半年,就病死了。

太平兴国八年(983)三月,太宗又将当年晋王府的属官,右谏议大夫、同判三司宋琪,给安排进了中书省,担任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郭贽是个直肠子,大喇叭筒子,属于不喝酒话不多,喝了酒话太多的类型。毕竟,人家曾是新科状元,履历资本在那儿搁着呢。

郭贽敢于直谏,曾在一次奏对中表示:“我受皇上非常之恩,誓以愚直来报答皇上。”

太宗问他:“愚直有什么好处?”

郭贽答:“犹胜女干邪。”这就是为什么满朝文武,只有他一人敢于站出来,替曹彬申辩冤情,极力解救。

酒这东西,小酌怡情,大饮伤身,喝多了误事。因为贪杯上贬官排行榜的,郭贽就算一个。

这天上朝,郭贽宿醉未醒,依旧精神恍惚,朦朦胧胧,太宗问他话,他是答非所问,七绕八拐,满嘴胡话。

太宗大怒,下旨罢免了郭贽参知政事之职,将他贬为秘书少监、荆南知府,外放出京为官。

中书省又出现空缺,太平兴国七年(982)七月,工部尚书兼文明殿学士李昉,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赵普辞去相位,参知政事宋琪和李昉二人,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接替赵普,成为大宋新的宰相。

接着,太宗又将翰林学士李穆、吕蒙正、李至一同擢升为参知政事;擢枢密直学士张齐贤、王沔为枢密院事;寇凖为枢密直学士。

吕蒙正和张齐贤二人都是赵光义登基后的第一批科考进士,短短六年时间,当年的状元郎吕蒙正就成为了大宋的副宰相,张齐贤也成为了最高军事机构的重臣。

自此,大宋朝堂的最高领导层,完成了新老交替,全部换成了新鲜的血液,这些新贵们,全是太宗一手培养起来的国之栋梁,赵光义彻底把国家机器的权柄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不遗余力

东宫那是什么地方,从古至今,东宫历来都是太子的专属王府。太子,未来的储君,如果不出意外,住在东宫的皇子,就是未来的皇帝。

赵德崇一直在为赵廷美的事情闹腾,搞得太宗心烦意乱。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赵普前脚离开京城,太宗就将赵德崇迁居东宫,他想用自己的行动告诉赵德崇:“傻孩子,你如果不胡闹,我就封你做太子,将来这天下都是你的,老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你铺路,在替你打工卖力,你搞搞清楚,别再犯糊涂了!”

不但如此,太宗还为赵德崇改名赵元佐。太祖、太宗、廷美三人的儿子们,排行原本都是“德”字,现在,太宗把儿子们的排行改成“元”字,以示跟赵廷美的儿子们有所区别。

史载,赵光义有九子,不但老大赵德崇改赐了名字,剩下的几个儿子统统改了名字。次子赵德明改名赵元僖,三子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老四六老七,分别改名赵元俊、赵元杰、赵元偓、赵元偁。此时元杰十一岁,六子元偓六岁,七子元偁两岁,老八跟老九还没出生。

赵光义跟符彦卿的小女儿符氏(懿德符皇后)没有孩子,怎么一下子冒出这么一大堆孩子呢?

老大赵元佐的母亲是元德皇后李氏,乃常山郡王李英之女。太祖赵匡胤听说李氏有容德

,就替自己兄弟保了媒,让李氏嫁给晋王赵光义做嫔妃,封为陇西县君,太宗即位,进封李氏为陇西郡夫人。李氏育二女,只有楚王赵元佐和真宗赵恒(太宗三子,原名赵元休)长大成人,其余皆早亡。李氏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薨,享年三十四。

赵光义的第三任妻子也是李氏,此李氏非彼李氏,她是大宋开国元勋李处耘二女儿,也是太祖赵匡胤为太宗选聘的。太平兴国三年(978),十九岁的李氏入宫,雍熙元年(984)十二月,二的李氏被立为皇后,称明德皇后。李皇后后来也生有一子赵元亿,这孩子命差点,很快就夭折了。

明德皇后李氏只比太宗的长子赵元佐年,有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骚客,戏说赵元佐跟这位李皇后有暧昧关系,还谈起了恋爱,纯属闲扯淡。

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赵光义还办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将儿子们全部封王。

老大赵元佐加任检校太尉,进封为楚王,老二赵元僖封陈王,老三赵元休封韩王,老四赵元份封冀王,元杰封益王。

这还没完,太宗又将自己的儿子全部都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就开挂了,大宋朝凭空冒出宰相,自此,大宋的宰相阵营,扩大成七人组。

太宗诏令:“从今以后,宰相班次应在亲王之上。”太宗将上朝排班的位次固定了下来,宰相站在最前排,亲王要排在宰相后面。

宰相宋琪、李昉请求遵照旧制,太宗道:“宰相职责,是在总理百事,与各部门礼制不同,藩王的设立,只不过奉朝请而已。元佐等尚幼,要让他们知道谦损之道,你们就不要再谦让了。”

虽然改了名,封了王,迁居东宫,几个兄弟也都进了中书省,全都位列宰执,排了班,赵元佐依旧不依不饶,想着法地跟老爹叫板。为了能替四叔赵廷美伸冤,保住他的身家性命,赵元佐也是拼了,把个东宫王府搞得七荤八素,鸡飞狗跳,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原因很简单,他自己说了不算,手上一无兵二无将,他还没有能力直接干翻老爹,来个取而代之。

有句话叫人走茶凉,赵普这边刚卸掉相位,离开京师,太宗正忙着给朝堂大换血,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有人出来弹劾赵普。

上折子的是太宗朝第二次科考的状元胡旦,第一次科考状元吕蒙正已经做了副宰相,这位胡旦还只是个右补阙兼直史馆的从七品小官,都是状元公,这差距可是有点大。

文章辣手胡旦,立即给赵光义上了一篇“河平颂”,开篇就狂扁两位前任宰相。斥责卢多逊是一个逆贼,说他勾结魏王赵廷美意图颠覆皇权,实在罪不可恕,称他为“逆逊”;接着,劈头盖脸大骂赵普,称他为“女干普”,说他践踏国法,好大喜功,只知道对当今圣上溜须拍马,还把河水泛滥等自然灾害说成是赵普的罪过。

赵普,这位开国元勋,两任首相,又将面临被人踩在地上,任意蹂躏的下场。

wap.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