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九章 三藏,你与吾有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法海穿越唐三藏正文卷第四百三十九章三藏,你与吾有缘;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门看似一个整体,其实内部山头林立别看都是证得了果位的佛陀菩萨,但个人也都有各自的私心算盘。
若当真能无私者,必也无情那么善恶在其眼中,又有什么分别呢?
正如大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一视同仁。
而慈悲心,或许本也就是私心的一种表现。
而此刻,正当众僧认为没有人相应佛祖之言时,却见却有一位佛祖乘驾莲台来三藏身边,只是双手合十,也不念佛号,只道一声:“听闻三藏精通小乘教法,不知可有兴趣同贫僧趣论一场?”
来者并非他人,正是灵山的接引佛祖,也就是西方二圣人之一的接引道人,留在三界的化身。
他成圣时许下诺言,要让西方大兴.相对于他的师弟准提道人,接引道人就要纯粹很多,哪怕灵山佛门大乘取代了小乘,只要让能西方兴旺,他便不仅不会干预,而且还要出手相助。
就好比当日,定住了阿修罗界中的魔界裂缝,让如来佛祖能够遁入魔界之中,见到了白衣紧那罗。
对此,接引佛祖还是觉着稍有些可惜的,毕竟现在“魔罗”的主人格是无天魔祖,白衣紧那罗虽然对无天也能造成一些影响,但.效果毕竟有限,不如直接面对无天来的有效。
但是造化弄人,也不知道老君与玉帝是故意,还是不小心的.竟然跟他们选在了同一个时间点进入魔界,导致无天不得不分身两地。
而且还有一点让接引佛祖好奇的就是.无天他怎么敢去见玉帝的啊?
见玉帝难道不是让白衣紧那罗去安全靠谱一些么?
而佛祖回来之后,也并没有向自己讲清楚缘由,再加上魔界与三界终究还没有融合,况且天机混乱之下,也实在是难以掐算。
只好不了了之。
适才接引佛祖听了三藏论密宗佛法,又见他与金刚手菩萨与不动尊菩萨斗法.心中也是连连赞叹,历劫轮回而来的“唐三藏”,果真不是以往那个莽撞的“金蝉子”了。
不仅如来佛祖,即便是接引佛祖也认为如今的“三藏”接掌灵山,确实是个非常恰当的人选.若非这自己一具化身在此,接引佛祖都想要将“三藏”截胡,收归自己门下。
接引圣人在三界,并没有真正独属于自己的亲传弟子.至于弥勒、紧那罗以及药师等弟子,皆是出自师弟准提门下,但拜师的时候,也连同接引圣人一起拜了进去,亦称接引圣人为老师。
如今只是一具化身的接引佛祖,虽起了爱才之心,但他也并没有因此而表露出来。毕竟之前在上灵山时,已经有过了接触,接引佛祖深知这位三藏法师看似谦逊,实则桀骜,自己这等想法还是在心里想想就好了,不然明知三藏会拒绝的情况下,还要当众说出来,如来佛祖的面上也不好看。
大日如来只是邀请三藏加入密教,便已经是有些过分之举了.自己若还要收三藏为徒,其险恶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接引佛祖操行觉悟,无疑是要在准提圣人之上,若是准提圣人动了同样的想法,恐一句“三藏,你与吾有缘”,是跑不了的。
当年的孔宣,如今的孔雀大明王,就是被准提圣人这样强行拐带回来的。
接引佛祖对大乘教法也十分精通,而且那藏经阁中的三藏真经,他也全都是认真研习过的。
不得不说,如来与三位大士,为了立下大乘佛教,确实也花费了不少的苦工,那些大乘经文虽然很大一部分都是站在了小乘的对立面上,但在接引佛祖看来,这更像是发扬与继承。
小乘教法,确实有他的局限性。
这一点接引佛祖从来没有否认过,而他之所以看中三藏,就是看中了三藏不拘门户之见,能够汲取别宗他派的精华于一身的格局气魄。
尤其是能兼容大乘与小乘两道,更是难能可贵。
毕竟在灵山之上,大乘与小乘之间的对立,始终存在。
大雄宝殿之中的众僧,以及法海本人,甚至是在金莲之上的如来佛祖,其实都没有想到此刻“站出来”的竟然会是接引佛祖,而且似乎跟还要跟三藏论一论这“小乘教法”。
在场众僧谁不知道这“小乘教法”是出自正是出自他们两位西方教教主之手?
如今三藏自大唐来灵山取经辩佛,正是因为大唐小乘盛行,大乘不显而三藏更是大唐第一僧,其小乘教法的水准,自然也毋庸置疑。
只是在今天这样的一个场合,论及小乘教法,是不是有些不太合适?
但法海显然不在乎这个。
“阿弥陀佛。”
对于接引佛祖的提议,法海欣然接受,并且跃跃欲试,“不敢请耳,固所愿也,小僧先谢过佛祖成全。”
如果是以往的法海对于小乘佛法的感悟并不算深厚,但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的小乘佛法继承于三藏,再与自己对佛法的感悟相结合,自然是更上一层楼。
大乘、小乘皆是佛法,或许经文感悟有难易之分,但其本身不该有上下之别。
“请。”
接引佛祖一伸手,示意三藏先说。
而后,便听三藏开口说道:“世间只一佛也,是故,佛非佛,佛祖非佛陀。”
此言一出,大雄宝殿之中的佛众与菩萨,齐齐变了脸色。
但很快,众僧便也就平息了下来,毕竟这本来就是一个小乘与大乘最根本的区分方式。不仅仅是佛只有一位,在小乘教法之中,连菩萨果位都没有,最高便是证得阿罗汉与辟支佛。
毕竟小乘佛教专修解脱道,此乃厌离人天的生死道,修行证果后,不愿回来再度众生,只求自了生死,永入涅槃.
而大乘修菩萨道,一般来说是自度、度人并重,但实践中根据个人秉性不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偏重。
但,这是讲给那些凡人听的啊!
不然灵山在出现大乘佛法之前,那些佛众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对此,法海给出了解释:“佛非佛、佛祖非佛陀。”
其中的禅机,其实也十分浅显,并没有太多高深的涵义,最起码在场的众僧都还是听明白了。
“妙哉。”接引佛祖听了三藏之言,抚掌而笑:“吾等不过空有佛之号,并无佛之实。”
坐在金莲之上的如来佛祖,与观音菩萨对视一眼,似乎在说:“这三藏之所以不愿意成佛,难道是因为修行小乘教法的关系?”
菩萨微微摇头,“若是如此,三藏早入寂灭了,哪里还有取经之事?”
“修小乘,可斩断尽自身之于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接引佛祖向三藏问道:“你既是大唐高僧,佛学深厚.为何迟迟不证道?”
法海也没什么可犹豫的,“贫僧不求解脱,不了生死,更不能灭尽身智修小乘而出世者,证道失而人性,贫僧不愿也。”
简单来说,法海之言的核心意思就是:道理我都懂,我就是不愿意。
不等接引佛祖说话,法海却向接引佛祖反问了一句:“而何为解脱?”
接引佛祖双手合十:“离苦得乐,脱离世间苦海,彻底的解缚轮回之苦,证悟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之本心。三藏以为如何?”
“灭虚幻之相,绝名色与识之轮转,断前后世之因果,终业与报之纠缠,超脱于轮回之外.此或可谓之解脱。”法海说到这里,稍顿了顿,才接着说道:“小乘以四果为终极圆满之果地,断见思惑,出三界,得成阿罗汉果.正是如此。”
若说大殿之外,或许会有不少僧人可能对小乘教法并不是太熟悉,但在这大雄宝殿之中,即便是众僧没有去刻意修行过小乘教法,但一些小乘教法的内容,他们还是知道的。
小乘的四种修行证果,其实也就是小乘声闻乘在修行过程中的四种阶段: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与阿罗汉果。
其中阿罗汉果,便是谓已断三界见思烦恼,究极圣者位,乃小乘中最高境地。
而大乘教法的解脱,则又有不同。大乘十地,只需要证得初地,便是解脱;进而往上,直到成佛,其解脱境界自然也会随之渐次入深。以佛的果位是大乘佛法终极之位,必须勤修六度万行,以中道实相义而正行,破尘沙惑、破无明惑,因而证成佛道。
“而小僧以为.”法海缓缓开口,“解脱乃为涅槃,而证入自性涅槃之境界——”
“其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
“其二者,有馀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
“其三者,无馀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馀依亦灭,众苦永寂——”
“其四者,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
“故曰涅槃。”
大雄宝殿中众僧听后连连点头,不得不说,三藏的佛法确实深厚,只四类,便从理佛性、小乘的声闻与缘觉,以及大乘等四方面,论述了各自不同的涅槃解脱观。
三藏的佛法,也早不拘泥于一家,甚至已有自成一派之象。
说完了“解脱涅槃”,而后法海又同接引菩萨各自论证“人我”与“法我”之间不同,以及小乘大乘各自对待两者的看法。
最后还论了一番《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与《杂阿含经》等小乘经典三藏也总有妙语惊人。
等论经结束之后,便是接引佛祖都忍不住向着三藏法师说道:“与三藏论经贫僧受益匪浅,可见小乘佛法,毕竟还有可取之处。”
其实不论是小乘、大乘.亦或是其余佛门各宗,本出一源.即便是他们的外在表现大相径庭。但其核心,都是劝人向善的法门。
而原本论经结束,正要回到自己位置上的接引佛祖,忽然向三藏问了一句:“不知三藏你对于佛门这些诸多林立之派别,又有什么高见呢?”
法海沉默片刻之后,缓缓开口道:“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这是唯识宗的教义,三界中之一切有漏法,以及一切无漏有为法,皆因八识心王而有;乃至无漏无为法,亦因八识心王而显。若离八识心王,无有一切法可得,若无八识心王,万法悉不能生,故说万法唯识。
简单来说,就是三界万物悉皆心识之动摇所现之影像,内外二界,无一非心识所变;所变法则森罗万象。
当然了,“万法唯识”,也只是唯识宗的教义之一。
在法海原本的那个世界之中,唯识宗断了传承,但中原法相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继承了三藏法师的衣钵,并没有让唯识宗因此而完全断绝。
法海便是在法相宗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佛法感悟,要在这个世界立下唯识宗。
“万法唯识”,也并非是唯识宗独有,这本就是取自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精华教义,而唯识宗与法相宗负责将其发扬光大。
法海从来都不是甘于现状之人。
虽然他本身的悟性并不低,即便是修行禅宗,那也绝对是游刃有余。
只是相对于禅宗着眼于佛性,法海本人还是更倾向于研究佛法的本质
但其实不论是禅宗的佛性顿悟,乃是唯识宗的佛法研究与实践,对于寻常大众来说,显然没有那么容易修行。
禅宗讲究顿悟,若当真有机缘,自然也会有所感悟。
但对于唯识宗来说,其佛法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若非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之高僧,恐连入门都极其困难。
这是原本唯识宗的局限之处,如今法海也陷入了同样的境地,而想要摆脱这个局面,似乎还得在这大雄宝殿中的佛众之中寻找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