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言情小说 >重生田园种田忙 > 第七十四章 抓住夏天的尾巴,吃仙果

第七十四章 抓住夏天的尾巴,吃仙果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①。

这句话放在古代,不包含半点夸张成分,历史上因为饥荒和天灾而去世的人不计其数。

常慧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她穿越来时若是生在穷苦人家,别说大展宏图富甲一方了, 估摸着光是让自己吃饱饭和家人不饿死, 都是门巨大难题。

她心里轻声叹息,转头问道:“乌柳, 银钱还有吗?”

还没等乌柳回答, 刘殊行便出声婉拒:“夫人, 银钱就不必了,在下教了他一些生存之法,他如今生存不是问题,只是这习性还没全然纠正过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个道理常慧也明白, 但真见了这些事,道理也有被抛之脑后的时候。

她拿过乌柳手中的荷包,递给刘殊行说:“这是今日余下的银子, 算算也没有多少,拿着让他去买些棉衣棉被换洗用吧,我也不差这些钱, 一年到头难得出次门,那么多银钱总不能等百年以后抱着入土去。”

说完她直接把荷包塞进刘殊行手心, “瞧着时辰也不早, 咱们暂且先回去了。”

刘殊行道过谢后,扬唇淡笑着拱手一礼,说:“夫人慢行。”

常慧笑笑, 顾忌着后方侍卫,便只在心里默念了声有缘再见。

两人在酒楼前再次分道扬镳,常慧带着人先行一步,等身影在人潮中渐行渐远时,刘殊行才缓缓抬起攥着荷包的手,摩挲着收入袖兜中,尔后捋直袖转身离去。

待常慧几人回到府邸时,康熙都还没回去,听人说是游湖去了,估摸着日落后才回。

随行的妃嫔本就没多少,还有两人跟着康熙去了,这会儿府邸中正是安静的时候。常慧让乌柳打了温水沐浴,虽说现在天气不炎热,但在外面走这么久多少也出了些汗。

洗完澡后头发擦成半干,常慧换了身宽松舒适的常服,又在肩上搭了块干净汗巾吸取头发浸落的水珠,拾掇完这才有空让乌柳拿了器皿来盛装山楂果。

这些野山楂果的大小,正好适合拿来做挂霜山楂,现在气温凉爽,也不会轻易放变质。

乌柳拿了只菜篮子来,在小背篓中一颗一颗地挑拣着,主子要食用的东西,里面自然不能混入烂果。

常慧见她连长得丑的山楂果都扔了回去,无奈上前接过篮子,找借口把她支出去,“去小厨房找个能去山楂核的东西来。”

等乌柳走后,她又将那些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果肉完好无损的山楂统统拾起放回篮子中。眼看小背篓中山楂挑选去大半,常慧又将袖子向上挽一截,伸手往背篓中抓了一大把。

不过这回,她不只是摸到手感熟悉的果子,还有触感冰凉的瓷器。

常慧连忙将小背笼拉到身前,伸手拨开成堆的山楂野果,露出里面庐山真面目。

原来山楂果下埋着一只密封的瓷罐子,瓷罐子上面也没有写明里面装着什么,但到了常慧手中,瓷罐中装着什么东西便瞬间似弹幕浮在眼前,绿色的小字,是蜂蜜。

她利索地扯掉上面包着的油布,一解开盖子,里面香甜的香气扑散而来,这蜂蜜还结了晶块,常慧再旋转着瓷罐子晃动,粘稠度也高,天然纯蜂蜜。

这种蜂蜜后世比较少见了,常慧之前被亲戚坑着买过她家的蜂蜜,闻着味儿都能把人甜齁过去,就像是白砂糖的味道。

白砂糖确实能养蜜蜂,但养出来的蜂蜜只能算中下等,口感也不如野生的纯蜂蜜,总而言之,这蜂蜜品质还算不错。

许是觉得山楂太酸牙,刘殊行便送了她一罐蜂蜜。

乌柳没在厨房找到去果核的,最后想着找了把小巧的刀,又拿了案板放在园子的石桌上。

东西准备的差不多,常慧自己提着篮子出去,还不忘吩咐:“乌柳,把桌上那罐蜂蜜收起来。”

乌柳走近屋,抱起桌上的瓷罐子不由得咦了声,心里暗自嘀咕:“主子这是何时得来的蜂蜜?”

她转瞬将疑惑抛之脑后,放置好蜂蜜,出去帮着自家主子清理山楂。

小刀清理山楂核特别麻烦,稍不注意就会划伤手,这在宫外,常慧也不方便让人帮她做个去核的工具来。

她思来想去,干脆直接对半切然后去核,反正都是自家人吃,外观好看不好看也不要紧。

挂霜山楂的灵魂在于糖浆和淀粉,常慧自己掌握不好糖浆的火候,也不逞强,直接送去了厨房让厨师弄,厨师能干这行自然是专业的,反正做甜点的手法比她专业。

日落之后,康熙即将回府邸的消息便从前院递进来,常慧让乌絮去前院候着,等康熙到府邸便将人请过来,她有事相商。

这个面子康熙定然是会给的,这人到府邸刚落脚,就转头去了常慧的院子。

殿中已经摆好饭菜,康熙刚进去,常慧破天荒主动上前倒水备好胰子让他洗手。

康熙诧异地瞥了她一眼,拿起胰子抹了抹,“说吧,这是有什么事要求朕。”

常慧把今日二牛的事情简略叙述了一番,康熙听完,边清洗着手边问:“你是想让朕出面帮助那孩童?”

常慧摇摇头,将自己的想法说来:“臣妾今日听得有人讨论那番薯,种植起来比粮食产量高出数倍,江苏虽多有种植,但未得以全面推广,若是能由官府扶持并加以推广至,再召集那些吃不饱饭的百姓来种植番薯,按劳分配奖励工钱或食物,如此每地都推行,每年因灾荒饥饿死亡的百姓人数必会随之递减。”

这番薯自明万厉年间便有了,但都只在部分地区传播推广,真正全国盛兴时还是在乾隆时期,对于穷苦人家来讲,番薯真的能救命。

康熙接过棉布擦手,沉思道:“这确实是个法子,但是推广后如何种植到最好,又如何保证那些百姓会按着规定完成任务,以及如何推广出去,都并非一日之功。”

“臣妾也是想着,相比起产量低的粮食,这番薯对普通百姓而言或许更有作为,更何况,百姓乃是立国之本,也是皇上之子民,依您圣人之心,自然不忍百姓受苦受难。”

常慧说后面那句话都觉得昧良心,这拍马屁的手段虽然老套是老套了点,但胜在经典,百用不腻,反正对于康熙这种注重风评的人来讲还是有些用处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