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家兄朱由校 > 第五百四十三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

第五百四十三章 神机妙算朱由检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守备是拱卫营官职,管五百四十五人,百户则是只有一百来人,不仅降了官职,还降了兵力。

  “调曹文诏任单于总兵,曹变蛟为上直都督府都督同知,暂领四骑卫。”

  朱由检没有回答王承恩,则是做出了一系列安排。

  他这一安排,王承恩立马就知道了。

  把李定国调去骁骑卫做百户属于明降暗升,骁骑卫作为上直四骑卫,打仗的机会反而是最多的。

  不仅如此,四骑卫和上直十六卫军都知道李定国,也都见过他,许多将领都还抱过他。

  他去上直十六卫军不会有人针对他,反而还会得到关照。劰

  只要他能在战场上露脸,哪怕没有什么斩获,下面的将领都能给他军功,让他火箭升官。

  只是让李定国上战场,这让从小看着他长大的王承恩有些心疼。

  “镇安镇的孙可望,做得如何了?”

  朱由检没给王承恩任何思考的时间,询问起了孙可望干得如何。

  闻言,王承恩作揖回应道:“是今岁北地治理魁首。”

  “北地治理魁首?不是国朝今岁魁首?还有人能超过他?”朱由检很好奇有谁能超过他,王承恩也在他好奇是说道:

  “这倒不是超过,而是孙可望只督管镇安镇半年,功绩只做半,所以才是北地魁首。”劰

  “今岁没有国朝魁首,分为南北两地,算是两个并列第一,与其并列的是交趾府大定镇的堵胤锡。”

  “堵胤锡?”听到这个名字,朱由检愣了愣,他不是看低堵胤锡,而是他觉得堵胤锡在治理上的能力,好像不如孙可望。

  “是的殿下。”王承恩回礼答复,朱由检闻言也要来了孙可望和堵胤锡今年的功绩文牍。

  文牍隔了半个时辰被吏部官员送来,朱由检对比之后才发现,堵胤锡是全年功绩,而孙可望是半年功绩。

  这么看来,如果让孙可望当一年镇长,那今年的国朝集镇魁首应该是他才对。

  不过规矩放在这里,他任期半年就是半年,朱由检也不能徇私舞弊来让他成为国朝集镇功绩的魁首。

  “既然是并列第一,他今年过后也应该升任正八品官了吧?”劰

  朱由检手拿着滚烫的茶杯,却一点不觉得烫手。

  “回殿下,吏部已经准备派他前往泰宁府密陈县担任正八品县丞。”王承恩把翻了翻手中的文牍后说出结果。

  “堵胤锡呢?”朱由检抿了一口茶。

  “堵胤锡是被调往交趾占婆府皉南县担任县丞。”王承恩翻了翻堵胤锡的文牍,继而回应朱由检。

  闻言的朱由检微微颌首,并没有做出调整。

  他不可否认孙可望和堵胤锡是人才,但目前他们只是一县之地的人才,在他们的能力没有达到历史上那样高度的情况下,朱由检是不会重用他们的。

  “今年的赋税总册,户部送来了吗?”劰

  朱由检询问起了赋税的问题,因为按照时间,今年大明的岁入应该已经汇总交到承运殿了才对。

  “送过来了,只是那两日您卧病在床,万岁命人将奏疏都运往了仲夏宫,不过奴婢让人留了赋税总册的备份。”

  为朱由检解释事情缘由的同时,王承恩走到了他自己的桌案,从其中找出了几本文册后走回朱由检身旁,将文册放在桌案上的同时也说道:

  “除了文册,还有南昆仑和小西洋、齐国、关外四省、南方四省的文册汇总。”

  “另外,江南和各地秋收后的物价总录也在这里。”

  王承恩把最重要的一些文册给备份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家殿下病愈之后会看。

  朱由检对此有些欣慰,同时也打开了户部交上来的赋税总册。劰

  【是岁,天下户口之数三千一百二十七万六千四百三十七户,口数一亿六千七百九十七万四千三百二十七人。】

  【天下官民田土共九百三十三万九千三百一十九顷八十三亩,蠲免田土二百三十二万六千四百顷三十二亩。】

  【天下共入田赋八千二百三十六万四千三百石,共入商税……】

  【是岁,田赋商税、十二司岁入折色合计八千四百三十三万四千七百七十七两四钱八分五厘。】

  【岁支……】

  繁琐的东西太多,朱由检略过了许多,只看了一下人口数量和田亩数量,以及收入和支出,最后将目光放到了结余上。

  【是岁结余一千九百九十一万六千四百三十七两。】劰

  大灾之年,大明朝不仅没有被拖垮,反而实现了全年净收入近两千万两的“壮举”。

  只是,这样的壮举是出自什么人身上,朱由检比谁都清楚。

  “常平仓的粮都卖的如何了……”

  朱由检看着总册纸面上的“结余”二字,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

  “卖的差不多了,江南还剩三千万石,北方还有九千万石。”

  “皇店那边还积欠着六千万两的购粮银,恐怕需要把这批粮食都慢慢卖了,然后给农户发银子。”

  王承恩毕恭毕敬的回应着朱由检,朱由检听完有些默然。劰

  平抑粮价本该是朝廷该做的事情,但眼下朝廷却用平抑粮价来赚了银子。

  尽管朱由检清楚,赚来的银子会以以工代赈的方式还给百姓,但一想到灾害下百姓们还得自己掏钱买粮食吃,他就不免有些唏嘘。

  简单的资源调配,大明就收获了这么多税收,这其中火车和轮船出了多少力,朱由检比谁都清楚。

  今年还不是大灾最厉害的时候,因此在见识到了火车和轮船的运输力后,朱由检也对王承恩说道:

  “让工部加紧铁路的建设,各地船厂也加快速度建造轮船,煤场的采煤速度也得跟上。”

  “是……”王承恩作揖应下,朱由检也看向了其它的奏疏。

  截止天启十六年九月末,大明的人口是接近一亿六千八百万人,田地数量是接近九亿三千四百万,人均耕地五亩半。劰

  从天启元年的“人均”十四亩到现在的人均五亩半,这不是国力的下降,而是大量隐户被清查出来后,大明的一个“较为真实”数据。

  朱由检很清楚,大明真正的人口数目还没有出现在他的眼前。

  就拿眼下的这一亿六千八百万人口来说,有近两千五百万人是曾经的“外国人”,属于大明的人口只有一亿四千三百万人。

  这么一看,似乎和朱由检估计的一亿五千万人口很接近了,但问题人口是会增长的。

  如果说天启四年以前,边塞还面临着北虏和建虏的威胁,那从天启六年开始,大明基本都保持着向外开拓,挤压的战争手段,大明境内人口根本没有遭遇战乱。

  原本应该饿死几千万人,瘟疫屠杀几千万人的局面也没有出现,因此大明的人口实际一直在增长。

  十年的时间能增长多少人口不用多说,对于眼下大明的人口,朱由检保守估计是在两亿左右。劰

  如果按照这个人口数量来推断,那大明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四亩六分不到。

  当然,这是纸面数据,真实情况是今年遭灾绝收或减产的田地数量在两亿三千多万亩,其中经济作物还占据了一亿三千多万亩,大明百姓的人均粮食只达到了五百斤左右。

  看似达到了后世七十年代末的人均拥有粮,但如果对比疆域就会令人汗颜。

  大明几乎占据了亚洲最好的大部分地方,甚至包括了澳洲。

  然而在大旱下,百姓却依旧只能勉强吃饱,甚至一旦灾情扩大,大明百姓就要面临喝稀粥的局面。

  但同样,只要熬过旱情,以眼下的田地产出,九亿多亩耕地全部复产来养大明这两亿人口,那百姓天天吃肉就真的不是问题了。

  朱由检没记错的话,他穿越前,后世才勉强达到了人均八百斤原粮,而九亿多亩耕地复产后所能达到的,是人均九百二十斤原粮。劰

  “还有七年……”

  想到距离旱情结束的时间只剩下了七年,朱由检仿佛重新燃起了斗志。

  他看了看关于关外单于、漠东、北山、东海四省和麓川、交趾、旧港、南州南方四省的耕地和人口情况,十分满意的点了点头。

  “按照这样的速度下去,只要拖拉机的投入不中断,关外四省自给自足应该就在三年左右。”

  “届时,第三批工业区也全部投产,第四批工业区看样子也需要在明年就开始准备了。”

  想象着大明正在一步步的迈向工业化,朱由检心里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大明的科技水平可能不如第二次工业革命,甚至只达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的水平,但论起规模,大明的规模远超十九世纪中期各国的工业规模。劰

  这样的宏伟蓝图在自己手中一点点实现,很难让人不自豪。

  朱由检的心情难得高兴了许多,他也不由对王承恩吩咐道:

  “今岁的常平仓粮还需要加购,在原本各省的粮食缺口上,再加购一亿两千万石,尽数送往江南常平仓。”

  “奴婢领命……”在常平仓粮上,王承恩已经不对自家殿下询问缘由了。

  就今年自家殿下的安排来看,在北方和江南屯粮简直是神来之笔。

  一想到自己殿下知道“小冰河”还能观测星象,王承恩已经把朱由检当成了能掐会算的神人。

  不仅仅是他,许多大臣都觉得朱由检或许有小说话本之中能掐会算的本事,不然他为什么每次都能那么清楚的知道哪里会遭灾,并且能提前预防?劰

  只是可惜,他们或许永远都不知道,这些消息是花了多少人命才被朱由检所获取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