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从长平之战开始 > 第349章 锋矢雁行双阵碰

第349章 锋矢雁行双阵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首先便是颠簸的问题。

  为了保持平衡,不仅双腿需要夹紧马腹,身体也要紧挨着马身,因此战马奔腾过程中的起伏几乎全都传递到了骑兵的身上,颠簸也就是必然的了。而在这么剧烈的颠簸之中,想要拉弓射箭,其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说在平地之上进行射箭,固定靶的难度是一,移动靶的难度是三,那么在战马之上,尤其是在奔腾的战马之上,静止的物体也变成了移动的了,若是对象也在移动中,在加上战马在空间三维中的波动,其射准的难度岂止是十。

  骑兵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射箭姿态,始终保持猎物在自己的弹道之上,还要在颠簸中找到那转瞬即逝的平衡点,随之将手中弓箭射出。

  如此苛刻的条件,即便是平地之上的神射手,到了战马之上,其实力恐怕也发挥不出其十分之一。当然,这样的问题若是大规模的骑兵队列,倒也问题不大,毕竟只要数量足够,自可以用区域覆盖的形势弥补掉准头不足的问题。

  可如今的战场之上,显然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一再的分兵,每路的兵力不过百五十人而已,根本无法进行覆盖性射击,这就很考验每个骑兵的骑射技巧了。

  而若是有马镫加持,骑兵双脚则可以放入马镫之中,不需要紧箍着战马,同时若是需要射箭之时,甚至可以稍稍抬起屁股,是自己和战马有一个小的分离。

  虽然战马的颠簸依旧会通过马镫传导到身体,但因为马鞍和马镫的双重削弱,对人的影响已经要小上很多了。再加上骑兵双脚的控制,很容易将自己的上身定在某个点,射出的箭也就跟准了。

  若说没有马镫的战马上射箭的难度是十,那么装上马镫之后,其难度将大幅缩减到五。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无解,勤能补拙,通过不断的训练也能找到些感觉,从而缩小与配有马镫之间的距离,但下个问题就真的只能望之兴叹了。

  那便是——气力问题!

  都说“力从地起”,战马之上的骑兵显然没有借力之处,若是欲要贴身近战,虽然有着高度的优势,但每一击都只能靠自己的臂力施为,不仅极其耗费体力,同时与站在地上可以调集全身的力量相比,力量也要小上不少。

  这也就导致,如今的骑兵对战步兵虽然有所优势,却不是碾压式的,而骑兵的作战方式也多为弓箭为主,贴身肉搏要么是迫不得已,要么则是对自己的战力有着足够的信心。

  至于真正的战场霸主——重骑兵,赵国虽然已经有了雏形,但其攻击方式仍是以手中长刀和腰间弓箭为主,铠甲不过是一层防护而已,与真正的横冲直撞的重骑兵,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原因也很简单,横冲直撞的重骑兵靠的就是极大的重量外加较快的速度带来的巨大冲量,可若是没有马镫泄力,恐怕站在地上的战兵没被冲倒下,战马上的骑兵先倒飞出去了。

  有了马镫之后,可就不一样了,双脚插在其中,马镫又绑缚在战马的马鞍之上,骑兵也就可以从马镫之中借力,虽然不像地面那般随心所欲,但至少气力上能够提升一大截,同时也让重骑兵的产生成为可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