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开局就被李世民率重兵包围 > 第45章 化学的一道门(求推荐 求收藏)

第45章 化学的一道门(求推荐 求收藏)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想必你们都记得,我早就跟你们说过的,你们是被挑选出来,来学习和认知什么叫做化学。

那么我今天来,就是告诉你们,化学它无处不在。”

说着,迪夫把石灰倒入了水盆中,水中的气泡开始翻滚,变得浑浊了起来,紧接着整个水面都沸腾了起来,冒出腾腾的蒸汽,铁质的水盆变得滚烫。

“我刚才手上拿的是石灰,有人知道为何石灰入水之后为何会有这般反应么?而这水已经滚烫沸腾,这又是为何?”

众人还是头一般见到石灰,也头一般见到有如此反应,根本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一双双眼睛看向迪夫。

CaO+H2O=Ca(OH)2

迪夫在白板上,写下了一条化学方程式,指着方程式解释道。

“石灰即使碳酸钙,而水就是一氧化二氢,他们相遇在一起则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这就是刚才刚才的反应,以及水会沸腾的原因。

而且氢氧化钙是可以溶于水中,所以水才会变得浑浊不堪。”

众人皱紧了眉头,虽然依旧不明白,却还是拼命的记了下来。

杜禾更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这个实验你们也可以做,但是要记住了,在做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离得远一些。因为所生成的氢氧化钙是碱性物质,对于人体具有腐蚀性,同时还要主意防止滚水烫伤。”

“是,院长。”

“以上的仅仅是一场热身,这并非是今天我想讲的。我们家里平日里都烧火做饭,可有人知道柴火为何能够烧起来?”

“不知道。”

“院长快说,可别卖关子了。”

看着性子急的人在催促起来,迪夫笑了笑。

“氧气,我们面前看似是一无所有,但是其实不然,我们面前的是看不见的空气,而氧气的比例,占据着空气中的五分之一。”

“那其它的五分之四呢?”

“那五分之四中绝大部分是不可燃烧的氮气,以及微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其它的气体,那些都需要你们自己去发现,我们今天先来探讨这个助燃的氧气。”

迪夫将蜡烛立在水中,然后用集气瓶将其罩住,瓶口没入水中。

众人全神贯注地看着。

蜡烛在慢慢的燃烧,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熄灭,而瓶中的水位也在不断的上升。

杜禾拿了一把尺子,凑近了集气瓶量了一下,发现虽然瓶内的水的高度虽然不足五分之一,却也仅是相差分毫而已。

众人内心里充满了好奇,今天迪夫的实验,如同是替他们打开了一扇门,那门外的一切充满着诱惑,更是颠覆此时所有人的认知。

迪夫看着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也不再卖关子。

“蜡烛的充分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会与刚才生成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你们来看,盆中的水是不是清澈了不少。”

“院长,那杯中空气少掉的部分,是不是被蜡烛烧掉了的氧气?”

“没错,更准确地来说,是与蜡烛燃烧反应掉的氧气,我将这些有火焰生成的,散发出热量的反应,都称作为燃烧反应。”

“那我们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当然了仅仅知道这些其实没有多大用处的,但若是你们能究其根本,那么用处就极大。

比方来说,你们都知道碳毒吧,冬天里因为烧炭取暖而中了碳毒的人不在少数,可是有人知道这碳毒究竟是什么东西吗?”

众人摇了摇头,一个年轻些的迟疑了片刻,犹豫的说道。

“我虽然不知,但碳毒多为烧石炭所致,烧木炭中毒的较少,本以为是石炭中含有毒素,但见庄子内亦使用石炭,而无人中毒。

此时听院长所言,不知这碳毒是否与氧气有关?”

“我将那石炭成为煤,煤中会含有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被人吸入后确实会造成危害,但这并非是碳毒。

碳毒是一氧化碳,煤或者木炭在氧气不足时燃烧生成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会燃烧不充分而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冬日里烧炭取暖时,应当保持室内通风,即可避免碳毒。”

……

迪夫在卖力的讲解着,无比的耐心与认真。

虽然已经许多年不再曾接触过化学知识,元素周期表都已经背得不全了,只能尽力的还能记起多少,就教多少。

比如蒸馏,比如结晶……

好在这些学员,对于这些仿佛炼丹一般的学识,学的都十分的卖力。

也并非是他们愚笨,虽然他们被选入这个研究小组之后,许多人都觉得他们是傻了,放下了传家的好手艺。

实际上他们很聪明,庄子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甚至于组长杜禾那匪夷所思的经历,无不在透露着迪夫的神奇之处。

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现在的俸禄,却是以往的两倍有余,足以免去的他们的后顾之忧。

……

夜渐渐深了。

迪夫在众人恋恋不舍的目光中离去,返回宅院中休息。

今天比往常晚了太多了。

宅院的门口处,万元提着灯,在焦急的等待着。

在他旁边,两个婢女在寒风里缩成了一团。

一看到迪夫回来,连忙迎了上去。

“以后不用等我的,走,回去歇息去。”

迪夫哈哈一笑,心里暖洋洋的。

……

而太极殿内,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坐在李二面前。

桌案上,敞开着两份奏疏,一份署名是泾阳县的县令丁宗印,末尾处,已经写好了批复。

而另一份,却并没有署名,很明显这是一份密奏,迪夫那张贴在军营门口的对联,“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赫然入目。

但四人的谈话内容却不是关于这些的,而是此刻三人手里捧着这本字迹工整的论语。

墨汁,已经找到了。

活字印刷术,终于成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