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我在异界召唤三国将领 > 两种战术

两种战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赵靖身旁就是结拜的几个兄弟,虽然几人都是南下平匪有功,但是功劳不大,根本没有单独领军资格,孔问便把他们安排在赵墨的先锋军当中,好好学习赵墨的行军布阵之术。

先锋军走的很快,三万大军只花了半个月便到了平阳关,大军还在后面,估计还要一些时日才能到达。

本来先锋军的任务是探路任务,侦察敌情,查看地理;侦查、试探性进攻、打乱敌人的部署,可是同城的白梁联军根部不敢出来,所以也就没有其他的了,侦察的任务也都早被集结完毕的军队侦察完毕。

行军帐篷之类的也早就被弄好了,只需要大军入驻便可。

十五日后后续的大军也都已经到达完毕,整个平阳关根本装不下这么多的军队,在孔问和众将商议之后决定向平阳关外修建一座营寨,驻扎十万大军,这样只要敌军攻打也可有缓冲之机,虽然孔问不相信同城的守军敢出城。

但是防范于未然,这便是孔问的行军之道,步步稳扎,但是这种战术时日耗费许久,需要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国力才能养得起这种战术。

历史上战国时期秦国的王翦便是这种战术,统帅秦国举国之兵六十万与楚国进行长期的对峙,六十万大军一天吃的粮草都有一百二十万斤,可见秦国当时的国力有多么强盛。

和孔问相反的就是赵墨的战术,赵墨就是以速度为准,赵墨的行军字典中只有一个词,兵贵神速,这种战术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便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趁着敌人没有反应过来打个措手不及。

坏处便是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不能成功。

历史上第一次用这种战术的便是曹操。

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的谋士,他足智多谋,深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公元200年,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他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熙投奔了位于江河流域的乌九族首领顿单于。曹操有心去征讨蹋顿,但又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趁机来袭。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后对曹操说:“您威震天下,刘表定会有所顾忌,不敢袭击我们,所以不必有后顾之忧。而乌丸仗着地处边远,必然不会防备我们。我们如果此时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将其消灭。如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有喘息的机会,重新收集残部,再得到乌丸各族的响应,到那时,只怕再想收复他们就很难了。”

曹操听了郭嘉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亲自领兵征讨蹋顿单于。但因曹军人马、辎重太多,大军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易县。郭嘉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我们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慢,如果敌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派出轻兵昼夜兼程,深入敌境,趁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率数千精兵轻装北进,直插蹋顿单于所在地柳城,与蹋顿的队伍展开了激战。最后,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也被辽东太守孙康所杀。

曹操采用了郭嘉的计策,用兵神速,攻其不备,消灭了蹋顿的势力。成语告诉人们,作战时,把握有利的战机很重要,一旦天时、地利、人和三项具备,就要快速出击,攻其不备,彻底消灭敌人。

这个战术有一个前提,那便是必须提前了解敌人的具体情况,郭嘉便是了解了当时情况给曹操献策,才让这个战术得以发挥,而且手下军队必须是精锐士卒。

要是一些临时拼凑的军队,毫无融合力,那这个战术便毫无发挥的可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