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进入灵宅后我成了团宠 > 第61章 宅子

第61章 宅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即将迎来霜降时节,宿麦的种植已经结束,盛乐渐渐热闹起来。

近几日尤甚,宗室、重臣陆续回到王帐,据王帐侍卫说是述职,但没有太多人相信,明眼人都能感受到暴风雨前的宁静。

九月末,一场平平常常的朝会在王帐召开。

算不得大朝会,没有礼乐,没有谒者,没有御史……不是一切从简,而是没有制度。

此次朝会的规格非同一般,除去戍守漠南的副都护长孙肥,朝廷重臣无一缺席,而以往活跃在朝堂上的部落首领,皆已不见踪影,自侯辰、代题之后,部落首领渐渐被边缘化。

朝拜,之后群臣落座。

没有谒者,拓跋珪只能自己下场,道明朝议的主题:“穆王之时,汉国势大,为免北境遭受匈奴侵扰,不得已接受晋朝册封,如今国家复立,万象新生,应当摒弃前朝的封号,今日召集诸位肱股之臣,便是为了议定新的国号,堂上之人,皆可畅所欲言!”

话音落下,帐内鸦雀无声,变更国号、议定国号,历朝历代没有比它更重要的事。

尽管拓跋珪已经解释清更改国号的目的,但并非所有人都作如是想法。

拓跋珪也没有表现出焦虑,坐在主位上静观朝臣反应。

片刻之后,拓拔遵起身,拱手说:“秦代以前,诸侯世居出生之土,有国有家,多以封地为国号,世代传承;自汉以来,罢诸侯置郡守,时无世继,其应运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资。

我拓跋氏万世相承,成王启基幽云,穆王肇基雁代,臣以为若取长远,应该沿袭“代”的国号!

《诗经·大雅》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代虽然源于僭晋的册封,却承载着新的天命。

更何况“代”字传承着数十代代先人的努力,不应该随意摒弃!愚臣肺腑之言,敬请大王三思!”

拓跋遵一席话说完,数名朝臣附和。

当然,这番冠冕之词并不受拓跋珪重视,更改国号,是不容置疑的决定。

对于遇到的阻力,拓跋珪早有预料,也已备好说辞。

“如果能使国家强盛,便不必在意国号是什么。

先王普及教化,养育万民,与世无争,从未对中州起过觊觎之心,值此百代之计,天下分裂,华夏无主,正该有人扫平中土,荡除凶寇,这是拯救生民的大计,先王不会因此反对。

《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重订国号并不是为了树立个人的权威,而是为了向天下人昭示正统。

如果沿用僭晋册封的国号,就意味着丧失了正统之位,天下人会小觑我们,伪朝的人会污蔑我们是叛贼!

更改国号的目的,在于确立我朝的正统之位,我朝上不承曹魏,下不承僭晋,唯有四字,吊民伐罪!”拓跋珪没有称孤,而是称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正统之争,向来是封建王朝绕不过去的话题,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没有停息,儒家认为“居正”远比“统一”重要,如此一来,又牵涉到华夷之辩,不知引起了多少口水仗。

事实上,史学界将汉末至隋初的历史称为魏晋南北朝,是相当贴切的,肯定了他们的正统地位。

当然,拓跋珪没有承接前两朝正统的意图。直接继承黄帝的土德,开启华夏第二帝国,迈向第一帝国的荣光,岂不美哉!

“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就让它们消散在历史长河中吧!

欧阳修有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拓跋珪认为,没有天命,只有人事。

当拓跋珪搬出正统之争,反对声瞬间消弭于无形,朝臣开始绞尽脑汁,思考新的国号。

如果某人得天之幸,献上的国号被采纳,必然会载入史册,人皆求名,因此没有人不积极。

“夏,意为大!是中州最古老的国度,正合我大白高人,应当以“夏”为国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