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早恋
时间的长河让很多人变成了路人,那些你曾经勾肩过的、牵过手的、一起上厕所的、一起上下学的朋友,一别却不曾相见。
我初中时代的朋友并不多,好多同学甚至至今已模糊。十几岁的友谊,往往没有想象中的长久。我不擅长交朋友,沟通也很被动,我归结为骨子里的自卑。
静子在初三下学期终没有顶得住辍学了,学习成绩不好,家里人又觉得女孩上学没什么用。她所在的屯子同龄孩子几乎全部都回家种地了,她能坚持到现在不容易。近一米七的身高,那时候她是班级里最高挑的女孩,大眼睛,梳着一对黝黑的辫子。也很有个性,班级的男孩都不敢拿她取乐,很是厉害的角色。离开学校的前一晚,她只和我说了一句话。
“君,我明天就不来了。你要考上大学”
这一句是道别或者期许或者是寄托,这一别又是十几年不曾相见过。小学时代同班级的孩子2003年还在读书的不到四人了。你很难想象,一个村子同一届的孩子,二十几个人,最后能升高中的还不到5人。
徐徐是初三年班级级合并分到我班的,也是我们真正的有了第一次的接触。我们上一次有一点关系还是运动会三七千米的赛道上,那个当时王琦的新同桌。女孩的嫉妒心没办法控制也没有标准,衣服好看、发卡好看、笔记本好看都可以被嫉妒。徐徐就是个让人嫉妒的女孩,家里条件不错,爸妈在镇里有稳定的工作,不用种地。水库村的冬捕分红,让这一片的村民富得流油。短发、白净,骨子里的傲娇有一种高冷的让人无法接近的气质,是这个姑娘给人的印象。至今难以忘记我和她的熟悉居然是因为一片姨妈巾,厕所的一次平常的相遇。为了让我在室外的厕所少挨冻一会,她一口气跑了一公里到校外的小商店去为我买卫生棉。东北零下20几度的室外厕所,屁股都能冻得掉。跑回来满头大汉,递给我之后,一句话没有转身就走的样子,很是霸道。那以后我和徐徐的接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悉,慢慢的成了无话不谈的小伙伴。徐徐的学习成绩很好,她是那种不学习却又能取得好成绩的孩子,老师都很喜欢她。脾气也很大,经常和别人拌嘴,不仅是女同学怕她,男同学也要让她三分。静子辍学之后,徐徐成为了那个保护我的女孩。在徐徐的影响下,我变得有一点自信了,乐观了,话多了。
第一次去徐徐家,是一天的中午。她带我去吃午饭,早就听说过库村很富裕。到了她家之后才发现和根宝屯完全不一样。家家都是红瓦房,高高的围墙,正南的还有东西的厢房。屋子的地是瓷砖的,要知道那时候我家的屋内还都是土的。墙上贴了好大的一面镜子,屋里亮堂堂的,就连点灯的开关都是那种镶在墙上的,不是绳子拽的。这么干净的屋子,我甚至不敢迈进去。徐徐妈妈为我们准备了炒鸡蛋和白米饭,紧张的我连饭都咽不下,一顿饭吃了好久。
这年冬天又赶上了镇里几十年不遇的大雪,还没放学雪就开始下,到了晚自习结束风大的睁不开眼,地上的雪已经有了三四厘米。老师提议夜骑的孩子都去同学家去住,虽然和徐徐是好朋友可是去家里住还是不自在,可是没办法,阿建和唐安他们都决定去了同学家,我只好跟着徐徐去了她家。徐徐的卧室不大,一张单人床,她妈妈铺了电褥子。徐徐倒是倒头就睡,我一晚上不自在的蜷缩在床的一角,连被子都不敢拽。第一次睡电褥子,却丝毫感觉不到热。第二天的早饭是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的,鸡蛋和米粥。有了上一次吃饭的经验,这次终于没那么紧张。她爸爸倒了二两白酒,下酒菜是半个苹果。在我家,苹果爸爸妈妈平时都舍不得吃,她爸爸居然用来下酒。这一刻我好久不能释怀,这个场景也让我至今难忘。这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徐徐家,可能是内心接受不了这样的贫富差距,那时候少不更事的我还不知道这种感觉就是自卑。那种别人有你没有的羡慕,那种你不曾见过别人却习以为常的力量让内心受尽摧残。没到这个时候都会想起妈妈的一句话,不要羡慕别人,努努力你都会有。这句话一直支撑着我直到现在。
临近中考,徐徐告诉我她早恋了,03年我们才不到15岁,早恋是什么感念我当时并不清楚。意料之外早恋的对象不是王琦,是班级的高富帅徐大伟。早就听说徐大伟贪恋爱,没想到对象是徐徐。恋爱是什么感觉?我不止一次的问过徐徐,她说恋爱像一块糖是甜的。每天上学、放学一起走、每天下课坐在一起吃零食,还能一起分享流行歌曲,晚自习下课没人的时候还牵过手。徐徐描述他们的恋爱,听得我的脸红红的,心扑腾扑腾的跳。原来这就是恋爱的滋味。
没过多久,徐徐和大伟的早恋在班级传开了。同学们都议论纷纷,好多男同学还经常打趣。见到他们在一起就起哄。学校很快就知道了,老师在班级批评了他们。虽然没有点名,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私下里老师还找了家长,徐徐妈妈生气的打了徐徐,这是从小到大第一次挨打。这一次之后徐徐像变了个人,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并且开始抽烟,上课经常睡觉。我劝说过很多次,她都是不听,几次我们差点吵了起来。离高考还不到俩月,徐徐转学了。听说去了隔壁的县城,她舅舅在那边。徐徐走的很突然,她没有和我道别,也不曾留下只字片语。
徐徐的经历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处理方式和方法的不同结局会完全不一样。
在校的教育的育人,我想更多的应该是育心,特别是农村,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