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剑啸昆仑 > 1—22.兵制

1—22.兵制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西营这边分配装备,是需要给主寨那边的相关管事机构报备的,而这事现在就由江昊去办。江昊在往主寨去的路上碰到了老霍,两人就一起结伴而行。

主寨就在这青木峰最高处的山顶区,乃是大当家吴清以及整个山寨的决策中枢的所在之处,也是执法阁、计功阁、军器阁、钱粮阁等执事机构的所在之处。

山顶区的面积不小,被划分为了不同的区域,中央是决策中枢以及各执事机构的所在,后面是头目们的居住区,都是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的。

至于前面,也就是进入三道门之后的这一片区域,则是一片广场,广场边上有着一座大厅,不少战士进进出出的。

“这是什么地方?”江昊问道。

老霍道:“这里是计功阁管下的榜文厅,是接任务和兑换积功点的地方。”

江昊闻言恍然。

之前就听说这北山义勇的管理是一种松散与纪律相结合的奇怪方式,任何一名战士都可以办理任务相关的事宜来获取奖励,颇有点象蓝星上一些魔幻小说里佣兵公会的感觉。

江昊对这种地方颇为感兴趣,于是就走进了这座大厅参观了一番,果然只见大厅内的两面侧壁上都挂着巨大的任务榜单,靠里是一排柜台,柜台里面坐着一些年轻人,正在为那些战士办理各种与任务相关的事项。

随便看了一些任务,大体上无非是惩罚北山峡的一些地方恶霸、为受难民众主持正义,还有猎杀某种凶兽、寻找某些物品等等之类。

另外还有一大类是常设的任务,说穿了就是斩杀北苍军、山贼、鞑子等敌人的首级可以获得的奖励点数兑换。江昊发现这一类的兑换点数还不少,不禁想起之前自己所杀的那数十名山贼,若是上山入伙之后再杀的话岂不是可以大发一笔?

真是可惜了。

看了一圈,江昊发现这榜文上的任务功劳点数都比斩首小多了,所以兴趣不大,因此拉着老霍便走出了大厅,来到了广场对面隶属于军器阁的军器兑换厅。

这军器兑换厅的格局与之前的榜文厅差不多,里面也有一些战士兑换了刀剑弓弩之类的兵器、兴高采烈地离去。

仔细看了一遍墙上挂着的可以兑换的物品明目、剩余数量以及所值的积功点数,江昊发现这些物品大部分都是各种兵器、弓弩、铠甲等等,也有马匹、不过剩余数量为零、兑换不了。此外,他忽然发现在兑换物品的名单里居然还有几本书!

看了一下,主要是几种与军事兵法相关的书籍图册,大都是大楚官方印发的军队科典之类,每种的剩余数量都不多,多则七八本、少则两三本而已。

见江昊在仔细地看那些书的名单,老霍道:“小江,你识字吗?”

江昊道:“笑话!我如何不识字?莫非你不识字?”

这个世界的天华文字与蓝星上的东方文字虽然初看起来很不一样,但仔细一看其实却是大同小异,都是象征文字,都有“六书”的构造,所以稍微熟悉了一下,江昊就解决了文字障碍。

“也不是不识字,只是只认识一些简单的字,看看榜文还行,读这样的书费劲。”老霍道:“其实,咱们这山上还是粗人多,所以这些书都挂了很长时间了,也没有人去兑换它。”

“原来如此!”江昊点头,然后便将那些书每样兑换了一本。

由于之前立下了不少功劳,而且还是大功,所以江昊的积功点数很多,不过眼下也没有多少需要兑换的东西。而这些书所需的点数很少,对江昊来说就是一个零头而已。

回到营地之后,与老霍道别,江昊回到了自己的房间,拿起那几本浏览了一下,不知不觉间对于大楚的兵制有了一些了解。

青木峰上,东营的三个屯都是按照北山义勇的习惯,各个屯之下分设了队,而队以下都是按照个人之间的关系互相结合成为小队,每个小队的人数不是绝对确定。但许二这边却是参考官军的建制在西营三个屯的各队之下设立了卒、卒之下又设立了伍这一层建制,每个伍的人数也相对固定、由五个人组成,这是为了训练一些伍的配合作战战术。

卒、伍等基层建制均来自于大楚官军,五人为伍,五伍为卒,五卒为队,五队为屯,五屯为营,通常五六个营又组成一个军。

江昊从莫离的记忆中知道,北夷人传统上的军队组织是按照十进制的,十人队、百人队、千人队、万人队这样,而大楚官军的基础建制基本上按照五进制,大概这是因为各自的主体兵种、装备以及战术所决定的。北夷人全部都是骑兵,擅长灵活机动的长途奔袭作战的战术,所以十人队的规模比较合适。而楚军多用步兵或步骑结合的阵战,由五个伍组成的一个卒是最适合的基层建制。

其实,无论是北夷人还是大楚官军,他们的军队建制都是基于各自的社会结构。比如,北夷人作为游牧民族都是以部落结构组织在一起的,所以他们的军队也是在部落的基础上构成的,一般一个万人队就是由一个部落联盟的适龄男子组成,而一个千人队一般是由一个部落的适龄男子组成,未必是精确的一千人,七八百或者一千多的都有。

而大楚的情况就复杂了很多,这首先是因为大楚是一个以小自耕农为基础的农耕社会,不象北夷那样差不多是全民皆兵、部落就是自然的军队组织。加之大楚为了防范形成军阀割据而实行了“以文驭武”的国策,所以平时的军队都不是由指挥作战的将官带领的,而是由隶属于兵部系统的各州“兵马司”来管理,谓之“戍兵制”。

在每个州,除了州牧府及其所属的六署之外,还有隶属于兵部的兵马司、隶属于户部的转运司再加上隶属于都察院的按察司,号称“一府三司”。这三司皆为四品,其级别虽然比州牧低了一级,但却并不隶属州牧府管辖,而是只听命于他们各自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京城的上级机关。

这个世界上大楚国的戍兵制不同于蓝星上东方大国曾经的唐代的府兵制或者明代的卫所制,没有专门的“军户”户籍,兵员都是从普通的民众之中征募而来。

当太祖皇帝之时,实行的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役兵制也即义务兵役制,所有被授予了田地的农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不过农民服义务兵役是有时间限制的,每年合计需要服役一个半月也就是四十五天。如果因为战事等情况而必须要超期服役的话,那么按照规定官府就得给超期服役的士兵额外发放军饷。

不过,到了太宗翰文帝时期,废除了役兵制、改为了募兵制,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但无论是役兵制还是募兵制,但凡集结起来的部队,除了州郡县所属的一些治安兵之外,作战部队在主体上都是按照戍兵制来管理。在这种制度下,地方的兵役管理与士兵的征召由州、郡、县三级地方官府的武官之首“尉”来负责,征召后交给指定州的兵马司,再由兵马司将之分拨到属下诸提辖司、编入营屯等单位之中,发给装备、进行训练,谓之“戍兵”。到了战时,这些平时由兵马司管理的戍兵部队就会被以营屯为单位成建制征调编入真正负责作战的军团中,而当战事结束后,作战指挥机构解散,所属的部队就返回各自的驻地、仍然归于相关兵马司的管理之下。也就是说,大楚军队在平时的管理和战时的指挥上是不同的两个体系。

这种管理和指挥分开的“戍兵制”,是大楚的独创。前梁时期,也是实行了“以文驭武”的国策,但那时的以文驭武仅仅只是将一定级别以上的统兵官全部换成了由文官担任而已,不但因为文官大多不懂军事而造成了部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而且也未能真正解决统兵官拥兵自重的弊端,只是拥兵自重者由武将变成了文职的封疆大吏而已。大楚开国后,深知这一弊端的太祖鸿烈帝在军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创造出来一套更加复杂的军制,这套军制的要害就是将作战指挥和平时管理两个体系分开,兵部以及各州兵马司负责军队的建设以及平时的管理和训练、无权指挥部队作战,战时则由枢机院管下的作战指挥体系中的各个机构来负责指挥作战。这样就彻底断绝了拥兵自重、武装割据的可能性,而且在指挥作战时也可以大胆起用武将,毕竟由武将指挥部队作战终究要比不通军事的文官靠谱了很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