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国之开局程远志 > 第211章 战争的主旋律永远是利益

第211章 战争的主旋律永远是利益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另一边,时间回拨到秋天,程远志围攻公孙康于营口。

他对辽东念念不忘是有原因的。

自秦朝统一中原,之后两千多年间,中原王朝从来没有完全征服过朝鲜半岛。

他要开这个先河。

当然,路要一步一步走,现阶段他的小目标还是平定辽东。

程远志深知,中原王朝无法征服朝鲜半岛,并不是因为半岛上的政权有多强,文化有多密不透风,也不是因为路途特别远。

而是因为三道天险。

只要想通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何公孙氏在原时空里能在辽东蹦跶五十年之久。

中原政权想要到达辽东及朝鲜半岛,是需要经过许多天险阻隔的,大致说来,可分为三重天险。

第一重是辽西走廊。辽西走廊夹在蒙古高原和渤海之间,长约四百里,宽约二十里,是中原通向关外的咽喉要道。

这条要道被称之为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同时也是公孙康五万水军想要袭击河北大军,断绝粮道的关键所在。

最重要的是,四百里长的辽西走廊在汉末这个时期,是要比后世要难走许多倍的。

由于这个时代气候环境与后世不同,且辽东地区对此地建设不够,导致辽西走廊在夏秋雨水季节,长期处于泥泞状态,车马难行。使得大军通行和后勤保障成了难以解决的难题。

原时空里曹操北征乌桓时,因为乌桓把守着这条道导致军队无法前行,因此束手无策。最后想出了个法子,请田畴带路,从卢龙塞绕过辽西走廊,沿山路行军五百里到达柳城。

虽然之前扫荡乌桓时,程远志已经实控柳城,这条要道已经处于自己辖区境内,但危险性依然存在。

此道被断,就意味着柳城成为了孤城,四十万远征军粮道就断了。

第二重天险是辽水。

越过第一重天险后,进入下辽河平原,

汉代时期,辽水经常泛滥,因此被称之为“潦水”。在其常年冲刷下,辽水以西形成了东西宽约二百余里的大片沼泽,叫做辽泽,虽然后世因为环境气候变化,辽泽范围一直在缩小,但直到民国时期,因为大批移民闯关东,进行开发后才完全消失。

在眼下这个时代,辽泽就是无法逾越的天险。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来回路上都经过了辽泽,为了通过这片区域,先后阎立德与长孙无忌在此地进行大规模填道造桥,大军才得以通行。

而且,辽泽并不止在这一带有沼泽,在辽水流入渤海的入海口,同样有大片沼泽相连,因此,大军通常只能选择从中间的辽隧渡过沼泽地。

公孙康自是对此心知肚明,于是在辽隧一带布置了数十里的围堑,并在此地与程远志僵持了一个多月,击退过多次汉军进攻。

程远志对此早有准备,四十万大军里,足有十万民夫及工程兵,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见泽填土,硬生生填出一条道路,杀奔襄平。

并最终将公孙康击败,围困于海滨之城。

而如果要继续往前征讨朝鲜半岛,接下来则要面临第三重天险。

越过襄平(辽阳)之后,便是连绵起伏的六百里山区地带,只有跋山涉水越过此地,才能到达平壤平原。

后世隋炀帝杨广数次东讨高句丽,最后一次征发了百万大军,其中有一半人是修桥开路的民夫。

虽然四十万主力部队一路连战连胜,但还是因为后勤问题导致粮尽,最后大败于乙支文德,四十万主力部队最后仅剩二千七百人逃回。

三十多年后,唐军东征高句丽时,沿途对曝尸荒野的隋军士兵,进行了大量掩埋。

李世民时期也曾三次大败高句丽,对其造成毁灭性打击,但都没能完成灭国,而且唐军的各方面损耗也极大,尤其是马匹。

即使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入侵朝鲜,明朝派兵支援,也因为后勤问题导致大军迟迟无法完成集结及入朝作战。

由此可见这第三道天险之难越,这三道天险,便是阻碍中原文明向东扩展的最大绊脚石。

受限于条件和时间紧迫,程远志此次只命人打下辽东原来的三个郡,并没有往平壤平原进兵,只将公孙度下辖四郡掌控了三个,后续事务只能徐徐经营。

海滨之城营口。

到了这时,公孙康终于认识到大汉军是何等骁勇,程远志又是何等的天生帅才,他纵是依仗天险和水陆两军十五兵马,仍然是节节败退。

完全不是对手!

此刻,公孙康心头的后悔如辽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