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深蓝的航线 > 深蓝航线(59)-续1

深蓝航线(59)-续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火箭,是德国自一战后就一直在研究的长程投送武器。二十年代末陆军炮兵局开始了正式的研究,三十年代希特勒上台后,空军也加入了研究的工作,整个研究计划代号为“复仇女神”。空军很快拿出了成果,是一种带有喷气发动机的飞行炸弹,搭载800公斤的高爆炸药,射程可达200公里,速度可达600公里每小时。**空军在波罗的海秘密进行了几次试射,还算成功,元首的宠臣,宣传部长戈培尔将其命名为“V-1”火箭,“V”是德语复仇“Vergeltungswaffe”的首字母。陆军在一年后也拿出了他们的成果,一种使用乙醇和液氧为燃料的真正应用火箭发动机的飞行器,搭载1000公斤的弹头,射程可达200公里,速度可达3倍音速。陆军的成果被命名为“V-2”火箭。相对于V-2来说,V-1更象是一架无人驾驶的小型飞机,无论在载弹量、射程、射速和精度上都远为逊色,优点在于成本低得多得多。希特勒对新武器十分满意,1937年,他下达命令,要求两军联合研发,持续改进这两种火箭的性能,尤其是都不理想的制导方式和由此带来的精准度。冯·布劳恩博士被任命为火箭研发的总设计师,统一管理V-1和V-2火箭的研发,但实际上他主要精力都放在V-2上了。

  戈林元帅显然对于空军在火箭研发上的落后十分不满,他在敷衍了元首的命令之后,又秘密组建了一支研究队伍,独立研究性能优于V-2的火箭,为此,空军不惜秘密窃取了V-2火箭的图纸和技术资料,而且秘密和美国、瑞典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合作,终于在去年拿出了成果,试射后各项指标都优于V-2,只是造价更为昂贵,即使是以奢侈闻名的戈林,都为之犹豫。空军自己内部为新火箭搞了个命名,“V-3”。这是德国空军的头号机密,没有几个人知道。

  康斯伯格教授曾经是冯·布劳恩博士在柏林大学时的老师,1927年,和奥地利数学家赫尔曼·奥伯特一起成立了德国宇宙航行协会,1929年他们一起开始研发液态火箭推进器。1933年,年轻的冯·布劳恩被陆军炮兵局授命领导战术火箭的研究团队,1934年底,这个研究团队成功发射了两枚重500公斤,安装陀螺仪并以液态氧和乙醇为动力来源的火箭,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了V-1火箭。康斯伯格教授一直是研究过程的顾问,但是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的日子并不好过。1939年,他被空军的特工秘密绑架,加入了V-3火箭的研制队伍,去年年底,在V-3火箭试射成功,同时整个**空军忙于对不列颠岛的空袭作战,他趁在瑞士参加与美国研究机构的研讨会的机会,在美国特工的帮助下,逃到了美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